茶之历史

发布时间:2010-01-31 00:00:00

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 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 (Sadiya) 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 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①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② 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 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 —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 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 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 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 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 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 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③ 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 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 省及其毗邻地区的,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的中心地带。

茶叶文化的缘起

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先秦纳贡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 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巴志》中载: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丹、漆、茶、蜜 …… 皆纳贡之”。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 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说明早期蜀人已用茶来 作为自己的部落和地域名称了。也证明在战 国之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茶区。《方言》又说:“周武王伐纣,实得之师,著乎《尚书》”。《方言》和《尚书》一致说明了在 殷商末年,及其周围的许多部落,都曾参加 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周武王灭殷后,大肆“封邦封国”。所以一带成了西周的属国后, 向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纳贡关系,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 汉魏立业 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 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中,才见诸记载。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 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 三国魏张揖所著的《》一书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3) 西晋称冠 汉魏以后,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 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 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 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 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西晋孙楚《出歌》中吟到:“茱萸出芳树颠, 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出,椒、桔、木兰出高山。”更加明确地指认茶的故乡在地区。 我们如果把《》、《出歌》和《登成都 楼》诗中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 自先秦、秦汉及至西晋,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