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贡茶去长安宜兴也有茶马古道
发布时间:2011-09-16 00:00:00
发布时间:2011-09-16 00:00:00
说起茶马古道,人们马上就能想到那条位于川、滇、藏之间,由专业马帮负责运输茶叶等商品的古代贸易通道。
可就在不久前的一次大规模遗产调查中,南大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贺云翱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江苏省境内发现了一条唐代的运茶古道,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阳羡茶就是经由这条古道转运至都城长安(今西安)的。除了运茶古道,考察人员还发现了30余处与阳羡茶有关的历史遗迹。
据悉,一旦条件成熟,宜兴当地将考虑将阳羡贡茶、紫砂茶壶等打包为传统茶文化申遗。
宜兴曾产头号贡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这些都是喜好饮茶的人耳熟能详的中国名茶,可如果说起“阳羡茶”,恐怕就很少有人了解了。
“在唐代,你如果说起阳羡茶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贺云翱告诉记者,阳羡茶产于宜兴,在唐代是第一号的贡茶,唐人甚至在诗句中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阳羡茶之所以成为贡茶,“茶圣”陆羽功不可没。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遍游江南适合种茶的地方。公元758年,陆羽还曾经寄居在南京栖霞寺,专心研究茶道。大约5年以后,陆羽来到阳羡(今宜兴)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他在品尝了“阳羡茶”后,认为它“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
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便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入贡茶之列。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每当清明前后,地方官们也都要在茶区集会,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日夜兼程送往京城,以赶上朝廷的“清明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运茶古道紧挨国道那么这些贡茶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江南运输到首都长安的呢?
在江苏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的悬脚岭上,考察人员发现了分处于长兴境内和宜兴境内密林中的两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在悬脚岭南峰下,古道长约200多米;在宜兴境内的一段在悬脚岭北峰下,古道长约1000多米,宽度都在1.2—2米余。
“这两段路面的发现,让我们非常兴奋。”贺云翱告诉记者,从现场来看,这条道路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不过通过考察人员带回来的照片,还是能够看得出来这用小石板和块石铺成的道路被历代先人踩磨得十分光滑。
看着这光滑的路面,甚至可以想象出当年运茶的辛苦以及这条道路的繁忙。事实上,这条道路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几乎与不远处沟通江浙两省的国道平行。而考察人员在古道旁采集到了多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瓷片也证实这条道路直到清代还在使用。
“我们已经将这条古道命名为‘阳羡——顾渚贡茶古道’了。”贺云翱称,通过现场考察与研究史料,他们认为这条古道应即为唐代以来沟通江、浙著名贡茶“阳羡茶”和“顾渚茶”两大茶区的重要遗存“茶山路”。
由于唐代专门负责贡茶制作的机构贡茶院位于顾渚茶的产区浙江长兴,所以阳羡茶被采摘后都是直接运往贡茶院,在这里统一加工后,经由大运河运往洛阳,再由洛阳运至唐朝国都长安。
古人做茶要用石臼在此次调查中,除了发现运茶古道外,考察人员还在现场发现了不少古代的石臼、陶臼等遗存。“这些器物和唐代茶叶的加工方法有关系。”贺云翱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喝的茶是元代以后才开始流行的,而唐代则一般都是把茶做成茶饼的。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也就是说,在茶叶采回蒸青后,装入铁制的模具中,制成茶饼,然后凉干,再用硬木或者竹片制成的锥刀贯穿茶饼,经焙制而成。
因此,这次在现场所发现的石臼、陶臼很可能是制茶时“捣”茶的工具。其实,不但制茶时要“捣”茶,饮茶时,也要把饼状的茶捣碎、碾细、过筛、烹煮,最后连茶末一起喝下。
据介绍,考察人员发现这批制茶工具的地点就叫唐贡山,山名就是因为这里在唐代是出产贡茶的地方。直到清代,这里的村落仍然被称为“唐贡里”。“唐代盛行里坊制,‘唐贡里’应该是唐代本地区的称呼,这说明唐代阳羡茶进贡之时这里便有茶农居住。”贺云翱说。
事实上,在阳羡茶进贡的初期,在宜兴一带还设有“茶舍”专门制作贡茶,后来随着贡茶规模的扩大,才将茶舍移至浙江境内,设置统一的“贡茶院”。
上一篇 : 茶马古道绽放古道“黄花”
下一篇 : 茶马古道:惊心动魄山水情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