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一)

发布时间:2012-07-05 00:00:00

中国发现和利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茶凭借独特的自然功效和文化内涵,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那么到底“茶之为饮”始于何时何地?“茶为国饮”成于何时何地?这值得中国茶人深思。笔者本着尊重历史、正本清源的原则,沿着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捕捉茶产业发展的信息,挖掘中国茶的始祖文化,最后发现:中华茶祖神农氏“得荼”于陕西秦岭山脉一带,从而确立了“茶之为饮”的始祖地位;陕南古代巴国是我国最早出产贡茶、园栽茶的地方;陕西古周原地区形成了中国最早吃茶的习俗;“秦人取蜀”促成陕西“茗饮之事”首次跨地域传播;秦人为“茶为国饮”点燃星星之火,并逐步把饮茶之风从“大唐”国都传播至大江南北,而后风靡世界,使唐长安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中心;陕西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孕育了儒释道始祖茶文化;陕西茶商抢抓明清边茶贸易时机,形成了纵横西部的第一大商帮,开创了茯砖茶的始祖文化。陕西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源头,陕西茶文化的发展史基本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然而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随之东移,所以宋明之后的诸多茶书很少提及陕西的茶产业及茶文化,近代文人的著作涉及茶事也是言必称“狮峰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本文重点从陕西对茶叶发展的影响和推进角度,来探寻陕西在茶叶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中华茶祖是5000年前生活在陕西宝鸡一带的神农氏

中华茶祖是谁?一直是中国茶学界与茶文化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茶祖是西汉时期在雅安蒙顶山上移植茶树的吴理真,有的说是三国时期以茶防治瘴疫的诸葛亮,有的说是中唐时期撰写《茶经》的陆羽,也有人说是湖南的炎帝神农氏。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药物学等方面入手,研究得出结论:中国茶祖应为5000年前生活在陕西宝鸡一带的神农氏。

鉴于史书关于神农氏的记载繁杂,多有不一,神农氏发祥地各有说法,故本文论述遵循以下七条原则:一是历史记载一致即为共识;二是如有不一从早的原则;三是考古与文载不一从考古结论;四是明显的超越自然的文载不作为学术依据;五是茶学、植物学和地质学的结论不一从地质学结论;六是可有逻辑推理,但不任意引申;七是对神农氏的各种史书记载都慎重参考。

(一)神农氏与炎帝神农氏同源而非一人,神农氏应为炎帝神农氏的始祖

神农氏的历史记载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出现在春秋的《易.系辞》,见于《左传》、《管子》、《庄子》、《孟子》、《尸子》、《越绝书》、《逸周书》、《商君书》、《春秋元命苞》、《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炎帝”的称号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山海经.海内经》,见于《孟子》、《尸子》、《越绝书》、《逸周书》等历史文献。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先秦以前的著作一直把两者分开。自秦汉以后观点有二,其一炎帝与神农氏为一“人”,其二炎帝与神农氏非一“人”。据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徐旭生考证,认为神农和炎帝的合并约起于“公元前1世纪”的《世经》:“以火承木,故曰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氏”,似乎首次把炎帝与神农看做一人。此后《帝王世纪》和《刘子新论》等都合称为“炎帝神农氏”。全面考察有关史料可知,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最早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两种前后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始文化。

神农氏出现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陕西仰韶文化。这支以神农氏著称的部落,起源于西方古羌人,生活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距今约5000-7000年。大多学者认为,神农氏部落活动的时间段应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据《庄子·盗拓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说明是母系社会,只有神农之说,无炎帝之说。考古证明,宝鸡地区是仰韶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发现文化遗址700多处,其中以北首岭最为典型。北首岭遗址文化层的堆积分为三层,分别代表晚中早三期。从发掘出土的5000余件文物来看,北首岭文化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比较繁荣的阶段。墓葬很有特点,他们实行的是男男合葬、女女合葬的制度,表明当时人们过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生活。笔者根据时间和地域推断,这可能是神农部落创造的文化,因为地域、时间、文化内涵完全吻合,人面鱼纹图与《山海经》的神话和考古的发现互为印证。姜城堡是民间传说的神农时代所建的姜氏城,考古证明姜城堡所在地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北首岭的文明持续1000多年,后来的炎帝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时代女性占社会的主导地位,神农氏作为部族推崇的首领更合乎情理的解释应是女性。

炎帝神农氏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陕西龙山文化。战国初的《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氏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有关炎帝出生与成长地的最早记载。《水经注·渭水》、《路史·国名》、《一统志》都记载炎帝长于宝鸡,《世本·帝系编》:“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华阳”是古地区名,因在陕西华山之阳而得名,范围是陕西秦岭之南;“常阳”指今宝鸡市南神农乡常羊山。郭沫若先生说:“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从以上文字可推测,第一个炎帝神农氏是距今4700年左右从少典氏与有蟜氏家中诞生的[8],炎帝神农氏诞生时已属娶妻生子,知父知母,知子孙的父系社会。按时间推算,这一时期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即考古学文化上的龙山文化时期[9]。由于这位神农氏及后代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经济文化,功绩突出,被氏族尊为炎帝,尊号与氏合称为炎帝神农氏。

远古氏族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殁后,其部落继承人都沿用同一个名号,从而有了“八代炎帝”的说法。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在《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指出:一般传统的说法炎帝共八世,有240到300年的时间。台湾姜氏宗亲会理事姜竹:“古代炎帝有名的共八代,由于当时的游牧生活,姜氏部族流动的范围较广,但最早的一代炎帝生长、活动、逝于宝鸡确信无疑”。北大的文怀沙教授说“宝鸡是炎帝的故乡、生息地,根据有三:一是《国语》、《水经.渭水注》,二是北首岭的仰韶文化遗存,三是《史记.封禅书》公元424年,秦灵公于宝鸡吴山祭祀炎帝的记载,这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祭。”因此,我赞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光岳的观点:宝鸡姜水是八个炎帝中最早一位的诞生地,在这里正式由神农氏的名称被尊为炎帝。第一位炎帝神农氏只能在一个地方诞生,另外地方诞生的无疑是他的后裔。虽然八代均被尊称为炎帝神农氏,但第一代之后显然不具有始祖的地位。据史传炎帝下传八世后被黄帝代之。第一代炎帝伊耆和第二代炎帝柱、临的故里在宝鸡,柱的后裔庆甲的故里在湖北,末代炎帝榆罔因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黄帝的阪泉之战退在湖南。这就是目前最具有逻辑性的解释,这个结论是甘肃、湖南、陕西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的结论,是最具有深度的研究。

所以,我赞同山西学者张辉杰、张玉勤,香港学者冯燊均,甘肃学者路笛等研究结论:“炎帝、神农氏同源而非一人”,“炎帝始祖应为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族早期首领的泛称”。我认为神农氏族的发展历程为:神农氏(母系社会)—少典氏(父系社会)—炎帝族—炎帝神农氏。

(二)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的第一人

在茶学界公认的神农氏饮茶的权威文献中,最早的是汉代《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后在《史记·三皇本记》、《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也均有记载。明确提出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第一人的,应属唐代茶圣陆羽,他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且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今人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提到我国饮茶始于神农氏。可见从古到今饮茶起源问题上,人们一致认为“茶之为饮”是神农氏的功绩,不涉及炎帝或炎帝神农氏。战国以来很多典籍将神农氏“尝百草”、“得荼”归于炎帝神农氏的名下,大概是因为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族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人们对炎帝神农氏图腾崇拜,将其神化的结果。

《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从而引发了茶先为“饮”还是先为“药”的争辩。综合分析神农氏当时生存和生活的条件,我们认为神农氏对茶的认识是从饮茶或吃茶开始的。《新语·道基》记载:神农认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据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 。神农为什么去“尝百草”,一般地认识是“神农尝百草”为了寻找果腹的东西,采集的东西主要是植物,如鲜果、茎叶、植物块根以及菌类等。先民们在长期采集、食用植物过程中,才逐步认识到茶可解毒的功效。茶学界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人们最初饮用的茶叶,大都是从茶树上直接采摘、未经加工的鲜叶,这种鲜叶很难在地层中保存。这是考古界至今未发现茶叶实物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了饮茶的条件。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时期宝鸡一带的氏族已经掌握了较为发达的制陶技术,陶制生活用品有:尖底罐、尖底瓶、罐、瓮、体、盆、壶、杯、鼎、三足器、小盂、器座、器盖、甑等。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茶器或茶具,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人们最初烹煮和盛、饮茶叶用的,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

我们在前文中考证了“神农氏是母系社会的人,炎帝神农氏是父系社会的人”的观点,分析可知:“尝百草”、“得荼”的人应是母系社会的神农氏,而不是少典之后的炎帝神农氏。据目前史料对炎帝的研究可知,湖南株洲、湖北随州的神农氏是炎帝神农氏,既未“得荼”,更未“解之”,故崩葬于长沙。而且在早先的文献中找不到炎帝与茶的记载。所以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与湖南、湖北的炎帝神农氏无关。

(三)神农氏“尝百草”、“得荼”于陕西秦岭山脉的广大地区

茶树至少已有七八千万年的生长历史,茶树源于中国已成定论。根据记载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发现并利用茶是最近五六千年间的事,较茶树漫长的生长历史不过是暂短的瞬间。当人类发现茶树时,茶树这个物种通过自然传播已广布中国,凡能适应茶树生长的地方大多已有茶树生长。可以说,茶树的原产地与人类发现、种植茶没有必然联系。目前我们见到的最老的茶树也不过1700年,不能作为确定茶树起源的依据。正如我们不能认为寿星的年龄大,他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的起源地,人多的地方就是人类起源地。起源地与目前动植物的多寡、寿命的长短没有发现任何的必然联系。茶树的起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最终需要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古生物地理学家去解决,需要用化石说话。其实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出现饮茶的习俗。比如印度有野生大茶树,但在1780年以前,印度人不仅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存在,更不知道种茶和饮茶。

当今学者之所以不能肯定 “陕西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是因为他们认为关中不出产茶叶,也不具备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但我们经研究发现陕西有最古老的产茶记载,在远古时期完全具备茶树生长的气候、地理条件,即使在今天秦岭南北均有茶树的生长。

——从史料记载分析。秦岭以南作为茶叶的适生区,历史由来已久。《诗经》是古周原地区产茶的书证。书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原膴膴(肥沃的意思),堇荼如饴”等,都是古代流传于关中古周原一带的诗句。这些诗句中多次出现的“荼”字,古代诸多字书和典籍明确指出:“荼”就是四季常青的茶,非苦菜一类的小草。《诗经》关于古周原一带“荼”的记载,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

——从气候变迁角度分析。根据气候学分析,仰韶时期关中气候非常温暖。拿与茶树生长环境比较接近的竹林来说,考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甘肃师赵村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都有竹鼠的骨骼遗迹,表明仰韶时期关中气候温暖,竹林大量生长。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肯定适合茶树生长。据考察在秦岭北麓终南山下已发现有半米高的几十株茶树。

——从秦岭的物种分析。《中国茶经》“神农架包括茶在内有130多种药材,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但神农架的物种量与秦岭相比,这句话显得没有说服力了。秦岭是适宜于各类植物生长的国家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目前已发现草药3291种,仅太白山就有640种。而且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全国有291科、秦岭包括山茶科在内有188科,占全国的64.6%。如此说来陕西比神农架更具备神农开创人类茶文化先河的条件。

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茶祖神农氏在陕西秦岭一带“尝百草”、“得荼”与历史记载是吻合的,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