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飞仙关:西出成都,茶马古道第一关

发布时间:2012-08-13 00:00:00

地处芦山、天全、雅安三地交界的飞仙关,被誉为川藏线陆地 “第一咽喉”。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经过飞仙关到天全县,然后到康定,最后到西藏,飞仙关是西出成都,马古道上第一个关。

蜀锦、邛杖由此销往世界

7月12日,记者走进芦山县飞仙关镇。沿潮湿的石板路拾级而下,便来到飞仙关关隘。记者看到,飞仙关关口的城门已无,只保留了长条石砌成的圆拱形门洞,上面爬满了藤蔓枝叶,默默地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从关口望出去,有一长长的峡谷地段,当地百姓世代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干活的地方。雅安市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宋代始建关城,名叫“神禹漏阁”。不过当地百姓,仍然沿用了过去的称呼“飞仙关”。飞仙关分上关和下关,两关相距几里路。

据史书记载,3000多年前,此地就是古蜀国通往世界的咽喉要地。到汉代,司马相如受汉武帝之命沿此路出使西南夷,把这条民间小道,开辟为官方的商道。蜀锦、邛杖、铁器等等从成都平原由此销往世界。

“从这里路过的马帮背夫主要是到西藏。”89岁高龄的姚和景老人还记得,在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这里都还相当繁华。“成都、邛崃来的大马帮,最多的有几百匹骡马。”当年的飞仙关夜晚特别热闹,整夜都有马帮和背夫经过。

在茶马古道旁,还有一块当年拴马用的“拴马石”,被马绳打磨得光滑异常,证明着昔日的繁华。

红军途经留下标语

市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经此征战西南诸部落。“飞仙峡前有一个平坝,诸葛亮在此扎营,后来这个地方便叫做多营。”

飞仙峡有栈道的历史是从宋代开始的。所以出入飞仙关充满了艰辛,沿汹涌冰凉的青衣江起码要走两个多小时。

据史料记载,红四方面军曾途经飞仙关,并在此活动了很长时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的时候,还在街两边的石墙上用錾子刻了许多标语,如‘反对奸商、怠业、闭市、高抬物价’等等。”

未修建飞仙关桥之前,所有经过西康省进藏的车辆和物资都要在飞仙关靠渡船过河。1950年11月,为解放西藏保证运输畅通,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工程处在飞仙关修建了钢索吊桥。

后来,川藏公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1972年,当地政府在飞仙关桥下游几百米处,新修建了一座水泥路面的双车道飞仙关大桥,老飞仙关桥于1973年停止使用。

张大千采风“铁索桥”

“一些名人也曾经过飞仙关,还留下了记载。”市文管所工作人员说,在抗战刚结束时,画家叶浅予和夫人戴爱莲从飞仙关到康定,第一次看见“溜索”渡河的惊险场面。叶浅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条直径两寸粗的竹索,扎紧在两岸岩石上,渡河的人自备一个特制的对剖木简,套在竹索上,用棕绳绑紧,绳的另一头绑在自己腰部,出发时耸身一跃,可以溜过竹索的一半,后一半就得使用腕力,抓住竹索,一手倒一手攀缘过去,直达彼岸。当停在中途的时候,身体高悬空中,下面是百尺深潭,很像马戏班里空中飞人的情景。”此行之后,叶浅予留下几十幅画作在雅安、康定两地,并在成都举办了一次专题画展。

同是上个世纪40年代,张大千到成都听说了叶浅予的画展,引起采风的兴趣,也来到了飞仙关。“孤峰绝青天,断岩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度。”他在此题诗作画。那时,飞仙关已有一座铁索桥,张大千乘兴还画了一幅《多功峡铁索桥》。

不过,知道这幅画的人不多。据原民盟雅安市副主委陈利亚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北京一家文物单位和一家外贸公司联合在雅安收购文物,其中就有几幅张大千的画。

飞仙关有众多遗迹,无论是红军文化还是商贸文化,这里都是一块待开发的文化处女地。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