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12-09-18 00:00:00
发布时间:2012-09-18 00:00:00
秦汉以后,战争频繁,人口大量迁移,巴蜀与中原等地交流活动增多,茶业也随之传播开去。魏晋时期,思想意识领域中玄学大兴,玄学家尚清谈,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竹林七贤可为其代表人物。无为治世之说变成无为处世之道。无为处世者,处乱世之道也。七贤嗜酒,看起来旷达、放纵,实际上十分谨小慎微,可为酒中求醉,醉中求安。尽管如此,嵇康仍然有"广陵散绝矣"之叹,七贤之醉,是清醒之中的醉,乱世求安所需要的是清醒。在这种情况下,茶风悄然而生。魏晋士人尚清谈,好究玄理之深奥,以茶佐谈渐成世风。两晋时期的士族虽在政治上腐败,生活上奢靡,但以茶果待客,无疑可视之为浊流之中的清风。"清风徐来,茶风初起。"但从总体上来讲,并不是士族人士对奢靡进行了反思,而是士人多尚清谈,谈玄成为品鉴人物的一项重要标志。言入玄境之后,穷究哲理,互相质难,纵论弥日,至晓不眠。以一盏清茗佐谈,既可"提神",又能"生津",所以清谈家也就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谛蕴含了人生的玄理,悟透玄中的苦寂。"不是情人不泪流",茶和玄又怎能不拥抱呢?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唐代,饮茶成风,可以说是举国同饮,被认为是茶的黄金时代,所以在中国史籍上有"茶兴于唐"之说。唐朝中后期,饮茶风已遍及大江南北,塞内塞外。"茶圣"陆羽也生于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所著中国最早的茶叶著作《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开端,随后饮茶习俗也遍及全国,盛而不衰。如果说酒文化中总带有几分豪情,茶文化中则蕴含了理智。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世人执著的追求是一种酒的人生--理想的人生,而盛唐之后则开始逐渐步入茶的人生--现实的人生。清醒地面对现实,清醒地适应现实,清醒地保持自我。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品饮方式上以煮茶为主,且在《茶经》问世之前,茶是与饭食同煮的,很少单独饮用。陆羽认为这样的煮法掩盖了茶叶原有的清香味道,遂提出直接清饮的饮茶方法,以享受茶的天然味道。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道、文人茶道。
由酒仙到茶翁中国茶业"兴于唐,盛于宋",所以宋代的茶文化自然也是很兴盛。宋代之所以茶文化兴旺发达,是由于有一批热心茶文化事业的人。从皇帝赵佶,到大诗人苏东坡,共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和专著。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宋朝宰相蔡襄著有《茶录》,宋徽宗赵佶撰有《大观茶论》,茶成为举国之饮。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宫廷之中亦兴起了茶风。太祖赵匡胤有嗜茶之好,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茶进入宫廷后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气。茶文化在民间也广泛兴起,不仅有宫廷"仪茶"、贵族"礼茶"、士大夫"玩茶",亦有市民"斗茶"。赵孟?仿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作《斗茶图》,细腻地刻画了几个市井斗茶者的形态。文学史上的唐诗宋词并称,但唐诗伴随着酒而发,宋词品味着茶而成。由于宋代的城市已经废除了里坊制和夜禁制,商业活动很是繁荣。宋代以前,茶文化似乎只属于上层,宋代市民茶文化兴起,"茶"有了娱乐的功效,开始走向社会。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元代茶文化回归自然本真
元王朝统一了全国,林景熙诗云:"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元王朝的统一是建立在民族压迫、歧视基础上的统一。把全国臣民划分为三六九等,同时对"知识分子"持有用世无途之说,文人只好自我审视,寻找回归自然本真的道路,即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实现自我。心态上回归之后,茶风亦随之一变,其品饮方式也与现代泡茶相近。元代饮茶之道趋向简约,这种简约亦可视之为是对宋代宫廷奢靡繁琐饮茶之风的反思。文人雅士、隐士和"俗士"有精神上的共同追求,于低调的生活中寄舒寄傲于天地百物。在大自然宽广的胸怀中一盏清茗可涤去惆怅,浇开郁结,产生顿悟,获得开释,也获得了冀希。有冀希才能生活下去。茶不同于酒,酒后酩酊。酩酊之中有振兴也有沉沦。茶后更清醒,在逆境中的人更需要的是清醒。清醒是为了更加理智,以求在逆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明代承前启后的创新时期
明代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昌盛时期,不论是在生产、加工,还是饮用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创新时期--"开千古饮茶之宗",因而符合时代要求的茶书便应时而出。明代短短250年间,出版了68种茶叶专著,是我国历代茶书出版最多的年代,占从唐到清共出茶书124种一半还多。在明代众多的茶叶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数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和罗廪的《茶解》。人称明代"三茶",它既写了前人的经验又总结了当代的创新,都是作者经长期钻研的总结积累之作,又都是"崇新改易"、"以自有见"的茶叶专著。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清代
清代茶书虽不多(只有17种),但却有最长的茶叶专著《续茶经》,全书10万字。乾隆皇帝曾写有200多首茶诗,成为我国历史上写茶诗最多的皇帝。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巅峰巨著《红楼梦》,可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可见作者茶叶知识之广泛,品茶之精深。民众里也有广泛的饮茶习惯,如北京的茶棚老会,也叫清茶老会,就是满族民间的舍茶组织。逢年过节、喜事、庙会,茶老会在露天搭起茶棚,专供过往行人歇脚喝茶。到现在北京广渠门仍保留这样的老茶会,每年妙峰山庙会就有他们搭棚舍茶场面。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产量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以及步入21世纪后更加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现代茶文化的迅速发展,除正确的政策指导外,更重要的是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