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茶业:传承历史,既往开来
发布时间:2012-10-29 00:00:00
发布时间:2012-10-29 00:00:00
四川省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位于盆地南缘筠连县,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一般地势较高,伏旱影响不大,最宜发展红茶生产。川红珍品――“早白尖”,即为筠连地方群体品种,当地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当地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汛将茶采,筠连茶叶销华夏”赞语。筠连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 “川红工夫”,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早白尖”优良的茶树品种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5年7月15日以川农牧品审(85)字第6号文件,将“早白尖”认定为茶树优良品种,并上报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筠连茶叶生产悠久的历史可上溯三千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筠连县是“川红工夫”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所产“川红工夫”茶叶直接销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国家创了大量的外汇,也使筠连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虽然“川红工夫”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其优良品质却使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久誉盛名的“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
建国初期,由于需要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加强联系,也为帮助山区农民增收,国家决定在四川等茶叶产区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1951年2月,西南区农林部和贸易部组建了七个红茶技术推广站,筠连为其中之一。从1951年春起,中国茶叶西南区公司筠连红茶技术推广站在县内举办多次红毛茶初制培训班,向茶家传授红毛茶技术。刚解放的茶农们热情很高,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班。适逢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正进行,茶叶站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茶叶生产互助组,以更好掌握技术,方便指导。由于宣传工作效果十分显著,“一芽二叶做红茶”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红茶生产很快在全县各乡、村开展起来。
由于发展需要,1956年,国家投资20万元在筠连中城镇大龙潭建电动红茶初制厂,次年4月筠连茶厂正式建成投产,主要加工红毛茶,交宜宾茶厂精制后出口。1957年春,苏联驻华茶叶专家专程来筠连参观红茶的制作过程,对红茶的品质相当满意。筠连茶厂创业伊始即迎来苏联友人的参观,并获高度赞赏,这极大地振奋了全县干群的生产热情。为了提高品质,增加红碎茶出口量,筠连茶厂对红茶生产过程中萎雕过程进行二十多次的对比试验,决定减少萎雕过程。经过连续五天奋战,终于用六、七级鲜叶制成成品红碎茶,经上级审核,不但符合出口规格,还超过了福建出口中级红碎茶品质,打破了当时认为夏、秋茶不好,做不出好茶的迷信思想。这种制茶方法,是筠连茶厂的创举,它不仅节约了60%工艺流程和人工,而且还不受自然气候的制约,改变了以前人等货做(阴天萎雕慢),或人力不够(晴天萎雕快)的现象,极大地有利于生产,为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由于产量增加,通过成都、上海、重庆茶叶出口公司不但销往苏联,还远销北非等国际市场。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全县建立社办茶场24个,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至1959年,全县发展到11000亩,比建国初期增加八倍有余,茶叶产量达9097担,比1958年增加25.5%,收购茶叶国家投放金额455723元。由于茶园的发展和茶叶质量显著提高,所产工夫红茶外形秀丽,条索紧细,毫锋显露,色泽乌润,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香高味醇,在当时即享有“赛祁红“之称。时西南农业大学吕元福教授在全省茶叶会上,赞誉筠连是“川红的故乡”,相对于全国著名的“祁红”和“滇红”,筠连工夫红茶称“川红”。宜宾地区历年执行的工夫红茶标准样,均在筠连提取,由商业部审查批准。上世纪中后期,筠连川红在全国享有盛名。
在1959年9月8日白露这天,在台刈后的茶树上,筠连茶叶工作者采摘芽茶进行精心制作,经专家鉴评认为在外形、内质上已超过全国驰名的“滇红”,县委决定以筠连县农林水利局名义将其命名为“黄金白露芽茶”,并邮寄北京,献给毛主席品尝,以此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中央办公厅收到茶后,回复筠连县委,代表毛主席表示感谢。
1964年,筠连巡司公社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联办茶场,在荒山坡开垦梯级茶园40亩,时县委书记杜吉庆把它当作新生事物,引导在全县推广。同年,四川省茶叶生产现场会在筠连召开。1974年3月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会议正式把筠连列入全国100个年产茶五万担的基地县。
1977年,全县共有大大小小联办茶场254个,发展成片茶园39950亩,次年达到44741亩,产工夫红茶10321担,初制毛茶1065担,销售额375.39万元,创建国以来最好水平。
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茶叶展区,唯有四川筠连茶厂有当年新茶展出,使整个广交会增加了一个亮点。大会给宜宾行署发来祝贺电报:“感谢你们为广交会增添了春色”。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用三级“川红”装的“节日之夜”小包装和用四级装的“天坛”牌小包装,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节日之夜”还作为罗马尼亚的国庆用茶。
1985年,茶叶市场“二改三”,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筠连茶厂仍然完成上级下达的19000担任务,其中工夫红茶11274担,占112.74%,红碎茶6858担,占计划137.67%,康砖(属黑茶,专供藏族同胞)5547担,占计划38.67%,总计23896担,实现利润32万元,这一时期是筠连红茶的鼎盛时期。同年,川红工夫茶获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获金质奖。这是宜宾第一个跨出国门,夺得世界金牌的产品,为“川红工夫”也为四川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次年,四川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四川省对外经济贸易厅批准筠连茶厂为生产出口商品专厂。为了搞活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筠连县委、县政府对茶叶生产采取了全方位开放政策,内引外联,广交朋友,充分调动了基层茶厂和经营茶叶者积极性,全年茶叶总产量达51000担,其中红毛茶13122担,川红工夫茶12969担,茶农收入1220万元,茶园面积占全省150个产茶县之首,全县茶叶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八十年代中后期,面临全国性的茶叶大战,也由于国内绿茶行情变化,全国红茶产地由红转绿较为普遍,呈现“绿肥红瘦"的局面,导致筠连红茶大幅度下降。1987年,县外贸公司与上海茶叶公司签订出口红碎茶1.2万担,因纷纷转产绿茶,全年仅完成4921担,占合同数的41%,1988年,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共产4000担,约占7%,全县茶叶生产已基本“绿化”,筠连由一个传统红茶出口县变成一个绿茶县,出口货源大幅度减少,创汇大受影响。八十年代末期,全国绿茶行情再次疲软,为筠连县再次重振红茶生产雄风创造了条件。县委于1989年4月15日下发筠委发(1989)21号文件《关于一九八九年茶叶生产经营工作意见》,大力发展“两红”生产,制定奖励政策,确保出口创汇任务。经过连续两年的努力,到1991年,筠连茶叶质量普遍提升了一个等级,老牌川红工夫茶和红碎茶再度畅销国际市场。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各种因素,“川红工夫”销售再次陷入低谷,最低时的产销量尚不足八十年代的十分之一,以后竟至逐渐停产,六十年前筚路蓝缕,逐步创造中国红茶辉煌的川红工夫,如今国际国内市场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已芳踪难寻,殊为可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世纪伊始,在原筠连茶厂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宜宾醒世茶业有限公司,面对国际国内红茶市场新的变化,审时度世,决定接过曾经辉煌的川红火炬,在昔日川红故里——筠连,恢复川红工夫茶生产,旗舰产品“黄金白露”,在市场上一亮相,便在一年内荣获三个国际金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昔日川红工夫更新换代产品必将打入国际国内市场,在红茶领域群雄争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上一篇 : 茶叶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
下一篇 : 茶马古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