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蒙顶禅茶

发布时间:2012-11-05 00:00:00

爱喝之人不可谓不多,但喝茶之人,却未必懂茶。9月底,初秋时节。我这样一个爱喝茶的外行,一不小心撞进了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也初次领会到“禅茶合一”的韵味所在。

“禅茶合一”出自蒙顶山的永兴寺。寺院始建于唐,盛于宋。另一说法是三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唐时取意“蒙山之龙脉”名龙泉院,清改名为永兴寺。寺院坐落在蒙顶西侧山腰,海拔千米,依山面水,甚显幽古。千年来,这座古刹一直以僧众自行出产“禅茶”为名。

去的那天,我们正好赶上采摘和制作“禅茶”的时机。上午的阳光,轻柔地洒在经年被雨水冲刷的红墙上,为古朴的院落抹上一丝明媚的亮色。院里正在举行采茶前的开坛仪式。清一色的女僧尼,先是虔诚诵佛。完毕后,再挎上竹篓。排着队,依次步入寺院后面的茶园,到她们自己种植的茶园采摘茶叶

阳光氤氲下,清晨的雾气在茶叶上形成了细小的水珠,叶子顶端的嫩尖呈现出透明的绿色。从未采过茶的我,也跟着僧尼们来到茶园,学习采茶。

一开始,我采摘的茶叶不是太大,就是断了。而她们摘下的叶子都似雀舌般娇小嫩绿,且完整无损。见我手笨,一僧尼莞尔一笑,告诉我:“茶要采一芽一叶,才叫嫩。采茶时,手指要掐住芽根向上提,就不会发生断叶。”

她还告诉我“三采”:采阳坡茶于午前,阴坡茶于午后,以保汁水充足;超过时令决不再采。当然,也有“三不采”:化妆者不采茶,骄阳下不采茶,下雨天不采茶。采茶的讲究,真是出乎意料的细致。

采回鲜叶后,要马上起火、刷锅,着手加工。永兴寺“禅茶”的加工工序,完全沿用古法,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大步骤。一僧尼在火塘边控制火候,多一根柴,少一根柴,都会影响炒制的温度。待铁锅热度达到摄氏60度时,灶台边的僧尼就将鲜叶倒入锅中,然后用手掌来不断翻炒。翻炒时,嫩绿的鲜叶渐渐卷曲起来。接下来要出锅揉捻,在僧尼厚实的手掌中,叶片被轻轻揉成细小的卷条。这样做,是为了将茶中的细胞揉破,让香味溢出来。

经“三炒三揉”后,茶叶被平摊在一块白布上,下面是放着木炭的大竹篓。经过烘烤,茶叶慢慢脱水,散发出不同层次的香味。据说,温度高,茶叶会有炒豆香;温度适中,茶叶散发的是熟板栗香;温度低,则大多飘散出清香。

通常,4斤鲜叶经过炒制、脱水后,只能产出1斤左右的茶叶。僧尼们神色庄严地将刚刚新制的“甘露”茶供奉到佛祖座前,再用山泉水冲泡开来,香气氤氲,绕人不去。从开坛、采摘、制作到供奉,这便是一套完整的“禅茶合一”仪式。

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明白茶与禅的奥妙,一直以为,茶,不过一类饮品;禅,不过佛家嘴里的玄机。所谓的“禅茶一味”,不过是佛家枯燥日子里,僧人们冥思苦想出的一味调味剂。

但当我坐在永兴寺里,品尝一杯蒙顶甘露,看那秋色中一地金黄的银杏,有一种宁静沁入心底。我渐渐悟到,茶在饮,禅在参。无论在制茶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捏掐和煎熬,茶叶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步,散放的是芬芳和惬意,如此,还有什么不美好呢?

人生中,那些不快乐的人和事,也终究会烟消云散。这,不就是禅的意境么?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