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家文化(下)

发布时间:2013-02-28 00:00:00

 佛教对茶文化事业的贡献

在历史上,佛教对和茶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饮茶之风佛教认为茶德精神,是与禅学相通和相融的,所以,提倡禅宗修炼时饮茶。佛教信徒遍及整个中国;加之僧人行遍天下,对饮茶的传播和号召力,比一般人更见效,速度更快,为饮茶很快普及到民间做出了贡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从此转向仿效,遂成风俗。”说的是由于佛教的推动,使当时“初不多饮”的北方,也开始饮茶成风。

2、创造了饮茶意境佛教不仅提倡饮茶,而且还创造了饮茶意境,把饮茶与禅宗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诗僧皎然(约720─约789),是“茶圣”陆羽的挚友,自称谢灵运十世孙。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里,皎然把饮茶过程中的“静心”、“自悟”贯彻到禅宗思想中去,使饮茶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神韵和精神寄托。所以说,饮茶“便得道”,可以“涤昏寐”、“破烦恼”、“清我神”,这样就把饮茶与佛教的“大彻大悟”联结起来了,使饮茶提高到一种新境界。所以“得道”,意谓僧侣虔诚苦心清修获得或成就了某种思想、功德或事业。

杭州的净慈寺,始建于五代。历史上寺僧提倡以茶悟性,因此颇多茶艺高手。宋时,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于元佑四年十二月卄七日到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南山净慈寺南屏谦师闻讯前去拜会,并亲自为苏氏点茶。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饮后更觉谦师茶艺高明。于是,当场作诗一首。一开始便称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接尾还说:“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苏东坡还在诗中特别注明:“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知于心,应之于手,非可言传学到者。”对谦师茶艺,敬佩不已。事隔几年,苏氏再作诗《又赠老谦》。烹茶达到如此境界,实出僧侣之手。“烹茶三昧手”的典故,也一直为今人津津乐道。

3、最早提出“茶道”概念世上第一个提出茶道这一概念的唐代长兴抒山妙喜寺住持皎然,他与茶圣陆羽是忘年之交,是一个爱茶诗僧。在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最后说到“三饮便得道”时。对这个“道”,皎然又作何解释呢?皎然说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茶道的含义,非常深奥。若要揭开它的“全貌”,只有神仙丹丘子知道。但在这里,却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史上,诗僧皎然第一个提出了“茶道”这个概念,比日本茶道之说要早600多年。如今说到茶道时,许多人认为出自日本人之口,其实它是地道的中国产物。

4、发展茶叶生产俗语说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佛教崇茶、尚茶,更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用亲手栽制的茶与诗人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它便是庐山云雾茶的前身。

唐时,有许多名茶出自寺院。当时浙江普陀山的僧人广植茶树,创制了着名的普陀佛茶。杭州灵隐、天竺两寺种的茶,这便是如今西湖龙井茶的最早产地。

宋代,贡茶产地福建建溪,其地从南唐开始便是佛教盛地。建茶的兴起,应是包括南唐僧人在内的历代僧侣努力的结果,才引起宋代朝廷的注意。又如福建武夷山天心观僧人栽制的大红袍,安徽九华山寺院僧人栽制的九华毛峰,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僧人栽制的罗汉茶等,无一不与僧侣有关。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历史名茶,或多或少地印有佛教的踪迹。

5、传播茶事文化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对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茶的向外传播,更是功不可灭。

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据《东国通鉴》载,在唐时,“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大廉),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全罗道之智异山。”公元十二世纪,高丽的松应寺、宝林寺等着名寺院积极提倡饮茶,使饮茶之风很快普及到朝鲜民间。

中国茶传入日本,一般认为始于汉代,但有文字记载的是唐代,第一个从中国学习茶事的是日本来华学佛的高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后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近江(今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接着日本高僧海空也几度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也带去饼茶和茶籽,他们都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最先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回日本的僧人,是宋代从中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南浦绍明和在浙江万年寺学佛的荣西禅师。他们回国后,都将中国的饮茶之道,在日本寺院和民间广为宣传。高僧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宣传饮茶好处,使日本饮茶之风很快地普及开来。

次年(805),日本高僧空海又来华学佛,回国时(806),也经宁波出海回国,再次带去茶种,种于日本京都高山寺等地。此后,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六年(815)四月,巡幸近江,经过梵释寺时,该寺高僧、遣唐使永忠,亲手煮茶奉献,天皇赐予御冠。天皇巡幸后,下令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贡品。从此,日本茶叶生产才开始发展起来。

宋时,最先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回日本的僧人,是宋代从中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圣一国师,还有南浦绍明,以及在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学佛的荣西禅师。他们都是经明州(宁波)回国后,将中国的饮茶之道,在日本寺院和民间传播开来的。高僧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宣传饮茶好处。加之荣西高足明惠的积极推广,使日本饮茶之风很快普及开来。

还有日本高僧道元,到宁波天童寺学法,后回日本静冈静牧之原巿的大圆觉寺修行,并将从四明山带去的茶种,播种于静冈牧之原一带。如今,静冈已成为日本最主要产茶区,其地所产的静冈茶始祖,就出自宁波天童寺周边的四明山区。

对佛茶的认识

何为佛茶,尚无统一认识。只有透过事物现象,方能看出事物本质。为此,综合相关资料,认为佛茶需符合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茶与佛教的缘由茶与佛教结缘,如上所说,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活需要→和尚家风→以茶悟性→沟通神灵。但这几个阶段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更是由前因后果的。它步步深入的结果,便是“茶禅一味”,即茶理与佛性是相通的。

2、何谓佛茶凡能称得上是佛茶的,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凡佛茶,应是隶属寺院所有,僧侣培育采制的茶;(2)凡是佛茶,应是心灵上的养生、修心、悟性之物;(3)凡是佛茶,应是蕴含佛法意境,确保它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茶。

其结果是:佛意天成,茶是可以大彻大悟的。

3、佛茶的意境凡称得上是佛茶的,应该说这种茶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却隐藏在饮茶心中,虽不能言,却是能意回的。这就是:

(1)凡是佛茶,应体现出一种意念:相信有佛意蕴含其中。

(2)凡是佛茶,对僧侣而言,此是悟性之物,充分体现“和”的境界,保持一颗平常人的心。

(3)凡是佛茶,饮茶有利修性养生,饮茶有利于保佑平安。

总之,佛茶:应是佛门所有,能保持洁净(清洁化生产),还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悟性、保平安)。有了这种茶,能使 “净”和“力”的境界,为其它茶所无法达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佛茶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更加可贵!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