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 茶马古道溜索过江
发布时间:2013-04-07 00:00:00
发布时间:2013-04-07 00:00:00
一声声赶马的吆喝,把自己赶进茫茫的苍凉;一首首赶马的歌谣,却唱不尽代代驮着的沉重,古道走成了神话,走不完的依然是沧桑,茶马走成了西风,走不平的依然是峻岭,祖祖辈辈倒下了你们的躯体,却抛不下那百年千年的梦想……
一路吟唱着李承翰先生创作的这首茶马古道的主题歌,在德钦县升平镇阿东办事处副主任知史定主的陪同下,记者一行开始勘查从德钦阿墩子到阿东段的茶马古道。此时,仿佛岁月的指针又让我们回到了那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遥远岁月。
千米之外闻铃声
走在这条长22公里的传统茶马古道上,我们经布雅卡烧香台—扎达茸—南赤卡—尼吉达吉—吉丁南布—扎公卡,到了在山的西北面的阿东下村。这条路相对平缓,不算险峻,虽然古道已是荆棘丛生,但从那些深深浅浅马蹄印窝当中,还可以依稀辨出马帮当年的艰辛。路边是连成一片的玛尼堆,黑色石崖上镌刻着古藏文和黄颜色的图案,从这些图文资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条古道在德钦没有开通公路之前是何等的忙碌。
从扎公卡这道高坎上下来,山脚下竟然是一片桃花盛开的世界。83岁高龄的鲁茸吉称老人的家,就在村口的高台上。
当我们走进老人家说明来意时,鲁茸吉称非常开心地让我们参观了他父亲曾经用过的马鞍子、马笼头、马铃铛,以及当年父亲赶马从尼泊尔买来的古玩。老人告诉我们,在他孩提时代,这条茶马古道非常忙碌。他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定主是村里唯一跟着马帮跑长途运输的“马脚子”,每当马帮往返于这条古道时,铃声远在1000米之外就能听到,每一次马帮来到家门口,他就会同母亲出去看看父亲有没有回来。
那时,村里特别贫穷,全村不到10户人家,马帮一般不在村里借宿,而是在澜沧江西岸的溜筒江村借宿,第二天过了溜筒江村来到东岸休息一下,喝一碗酥油茶才开始上山,再经阿东下村前往县城阿墩子。
鲁茸吉称老人回忆:那时的马帮,往往30到50匹马为一个大队,每天有5到6队马帮从这里经过,从云南到西藏的马帮一般驮着茶叶、粉丝、面条、红糖、大米、香烟等,从西藏下来的马帮一般驮着麝香、熊胆、虫草、鹿茸、藏药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的丝绸围巾。从云南出发的马帮一般要等麦子成熟以后有自己的口粮才出发,一年就这样走一个来回。
他的父亲定主,原本只是一个“马脚子”,赶了三年的马帮之后有了本钱,便买了三匹马加入商家的队伍,往返于云南、西藏、尼泊尔、印度之间。
溜索过江惊险悲壮
那时最为热闹的还是属于澜沧江边的马帮过溜索了。阿东村离溜筒江村有5000米左右的山路,鲁茸吉称老人小时候听说溜筒江村要架设铁索桥,于是隔三差五到江边看热闹。
说到溜筒江,或许外来的游客就是翻阅整个德钦县的历史也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介绍。其实,溜筒江就是澜沧江,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叫溜筒江呢?德钦县佛山乡澜沧江西岸为什么有个溜筒江村呢?
过去,滇藏茶马古道德钦段的马帮所走的线路是,从县城阿墩子出发,翻越扎公卡这一段长达22公里的山路,到达阿东下村,再到澜沧江东岸的南恰丁,再从那里过溜索到达溜筒江村。当时的溜索是当地村民用六根竹蔑缠绕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每一年这里的村民就是靠搓竹蔑绳索为生计。这里的江面虽然不算宽阔,但是每到大雨磅礴的季节,水面波涛汹涌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
若在迪庆香格里拉追溯澜沧江上架设吊桥的历史,人们自然想到德钦县境内的普渡桥(又名溜筒江大桥)。这是因为过去这里曾以藤蔑溜索过江,过江的人用麻绳或皮绳将人、骡马、货物捆牢坠在一个形如筒瓦状的溜绑上,脚一蹬借助惯性向对岸滑行,临靠岸手足并用沿索道攀援,故取名溜筒江。一般的钢溜索用润滑油防锈、助滑。若是蔑竹制成的溜索,当地人必须隔三差五用酥油打磨溜索与溜绑,延长使用时间,否则一旦天干物燥溜索就会断裂,每一年溜筒江村的村民就必须更换一根到三根以上的竹篾溜索。
对于首次过溜索的人来说,无论是过竹索还是钢索,都会紧闭双眼,心中祈祷平安。清朝被朝廷发配西藏当差的蒋成锡就是在这里过溜索而惊吓成病,后来在西藏去世的。
若是遇到牲畜过溜索,常常吓得屁滚尿流。有史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绑损索断而葬身鱼腹,其惊险惨烈可想而知。
丽江商人集资建桥
据鲁茸吉称老人介绍,由于溜筒江村的藏民不过16户人家,这里的村民就靠这个渡口过日子,每一年村里的男人们要到山上砍竹子,把竹子加工成大的溜索,并用酥油打磨增加润滑度。
到了1945年春天,长期往返于溜筒江这道鬼门关的丽江商人赖耀彩,眼见这条竹篾溜索经常发生货物与牲畜坠江的险情,于是就与其他6个商号的马帮帮主商量,准备在这里架设一座铁索桥,这个愿望得到了其他商号同仁的大力支持,1945年普渡桥开始施工,赖耀彩等六家商号捐出巨资从香港购买钢索,由一队马帮运抵溜筒江边,又从丽江请来铁匠、石匠,赖耀彩还亲赴溜筒江村负责监督施工架桥。
德钦很多藏民对他的义举十分感动支持,唯有溜筒江村的村民唯恐架桥断了他们的唯一的生路,便群起反对。为此,德钦的官员、土司头人以及寺庙喇嘛做了大量说服引导工作,赖先生拿出一笔钱安排这里藏民的生活,教会他们种菜等各种生活技能,并答应桥通以后的人马过桥费用由溜筒江村村民支配,这才有了1946年6月的通桥典礼,在典礼上,赖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阿东村办事处以及溜筒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普渡桥早已被钢筋水泥桥替代,原先的茶马古道旧道而今早已改道,从德钦县城升平镇(阿墩子)到溜筒江变成国道214线的主干线,一条平直的柏油路直达西藏,当年靠溜索谋生的村民而今种植葡萄、蔬菜、苹果,并走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这一段历史一直为当地村民称道。
上一篇 : 中国茶文化拾趣
下一篇 : 普洱的杀手锏是“孟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