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3-04-12 00:00:00

一、武夷山是树的原生地么?

据苏轼《叶嘉传》称,武夷茶移植至建瓯遂有“北苑”之盛。北苑至今尚存一块南宋碑刻,叙述迄自太平兴国初(976年)的植茶始未。四川万源县一块立于大观三年(1109)“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的石碑,该茶当以武夷茶为渊源。陈椽教授考证:“武夷茶约在1400年前(南北朝齐时)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名,武夷茶的起源时期一定更早于此”。

唐代最负盛名的茶是出自四川的蒙山茶。北宋诗人孙渐曾在蒙山立碑,说明“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蜀人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从建溪移植茶树至此的实事,但万源的植茶碑中有诗:“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完全将自己与蒙山认同,不就是因为同样源于武夷之故么?可以肯定的是,蒙山西汉时期就开始种植茶叶,而汉武帝平定闽越国,逃亡的越巫完全可能携茶植于蒙山之上。

许多专家通过茶文化的演化认定:茶叶的饮用是由巴蜀肇始,尔后沿长江传播。于公介先生的《中国的茶》以为西汉时传至湖荆,尔后才有可能渐至武夷一带。《茶叶贸易学》推定“到了六世纪”(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茶叶繁延到沿海各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确定茶叶“是秦人取蜀以后,才渐次传播开来的”。《中国茶文化》(姚国坤等主编)认定“三国时,茶传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因此西汉时就有茶树传播进武夷是不可能的。汉武帝灭闽越国之后,武夷山一带几为虚地,武夷山的茶是从何而来的?是否为先民由野生中发现、饮用、尔后驯化种植的呢?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以云南等地的茶树品种最为古老,但在人类将茶树驯化种植之初还有哪儿能寻到它的踪迹呢?有的学者持“同源说”,以为都是从云南移植来的,有的持“多源说”,并明确认定中国东南一带也是茶树的原生地。

十七世纪,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类》一书中将茶分为大叶变种和武夷变种,虽然其它植物学家也有不同的分类,但一致以“武夷种”作为中国小叶茶树的代表,由此可见武夷茶树性状特征的代表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提及“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都未言建溪”,但“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品自居下”。可见武夷山的茶,特征独具,它的品种与其它品种不同,有很大差别。《武夷山志》又引古记说“武夷茶原为野生,非人力所植,古时为一老人初献,死为山神,立庙祀之”。看来武夷山的茶可能是先民由野生驯化而来的,武夷山因此可能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

二、乌龙茶之谜?

乌龙茶是指介于红茶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工艺独特,因而也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味。

关于乌龙茶,学术界有许多争议。乌龙茶,得名虽较迟,但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有的以为是由地名转化而来,有的以为由茶树品种转用而来,有的以为从宋、元的龙凤贡茶演变而来,有的以为是从传说中而来。《闽茶》月刊曾载香港“茶叶价格,目前以岩茶为最高者,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其次为水仙,担价为五百,乌龙每担三百五十元。”乌龙品种由于价廉实惠,饮用者较为普及,且与岩茶特色类似,乌龙或许就因此而渐渐转化成半发酵茶类的统称?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发源于哪儿呢?有些著作只标明源于福建。《安溪县历史档案》记载:是安溪人于雍正年间(1730前后)创造的,但早于此50年前,释超全就写过:“溪茶遂仿岩茶样”,明确说明它只是仿武夷岩茶制作而已。也有人说是安溪茶农于咸丰年间(1855前后)发明的。其实早于咸丰200年前的王草堂在《茶说》中记叙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因此较为学术界所认可。有人以为在武夷山制茶的多为漳州人或安溪、晋江人,因而可能是他们的发明。但无论如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乌龙茶制作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福建乌龙茶》张天福等)。中国茶叶学会主编《中国的茶与健康》称:“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陈彬藩先生考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渊源于武夷岩茶”。茶业专家陈文怀先生在《茶的品饮艺术》中确定“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发源于何时呢?

“有的推论出现于北宋,有的推论始于清咸丰年间……”(《中国茶经》);朱自振先生认为“明清时首创”(同上),陈文怀先生认为“可追溯到明代”;陈彬蕃先生认为是“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茶经新编》);张天福先生认为“约肇始于十六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国茶文化》认为“明朝中期以前,已产生乌龙茶”。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的发源时间,看来还是一时难以做出结论。

三、红茶之谜?

红茶是与绿茶风格迥然不同的另一类茶,茶叶经过发酵,内含成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叶片也变成红色;浸泡出的茶汁也因此而澄红、明亮、香味浓郁。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类茶叶。

学术界一致公认:“正山小种红茶”是红茶最古老的一种加工方法,是武夷山星村镇乡民们发明的,这种红茶的制作工艺起源于何时呢?

陈椽教授认为:这种制法起源于十六世纪,它的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1700年前。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制法不胫而走,尔后有人将其改进为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十九世纪后半叶渐渐衰落。

台湾人类文化公司《中国茶艺》认为红茶的起源“约在1650年前后,原产于星村镇到江西省边界。”叶宝存先生仅认定“正山小种于十八世纪前已远销欧美各国”。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在《中国茶经》中,仅将其追溯至十八世纪初。陈文怀先生则只称“十八世纪中叶,又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工夫红茶的制法”。《中国名茶》(庄晚芳教授等著)则引用一个故事:“道光年间(1840前后),有一队兵丁过境,占住了茶厂,采下的茶叶无法加工,因为积压发酵变黑,茶主无奈只好急忙用松柴烘干,以免茶叶报废。远销后却意外地大受欢迎……”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似乎是十九世纪的发明了。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乌龙茶、红茶制作工艺的起源时间没有定论,因此在茶学界又有了另一段公案──这二种工艺孰先谁后?

有人说红茶发源为迟,“十七八世纪外国大量购买武夷红茶之说不可信,他们购买的应当是乌龙茶;所谓红茶,可能是由于运输周期长,海上潮湿,茶叶进一步发酵而成的。”有人认为红茶只是比乌龙茶的出现稍后而已。《中国名茶》(庄晚芳等著)直接提出:“武夷岩茶,是工夫红茶的始祖。正山小种红茶是武夷岩茶派生衍变成的。”陈椽则明确认定,红茶制作工艺的产生比乌龙茶早,红茶的兴起是明朝的事,乌龙茶的兴起属于清代的事.有人通过制作技术类比,认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复杂、讲究,是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红茶制作经验之后,才可能提炼总结出来的。也有人以为不分仲伯,是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两大制茶工艺体系。

武夷山的小种红茶制作工艺未传播到国外,而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却屡屡被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厂模仿。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制茶,“他们最初采用的制茶方法也与武夷岩茶相同,共十二道工序,需时三天,不能适应大规模机械化作业。1871年以后,简化为五道,这样制作的茶叶就是工夫红茶了”(《茶经新编》)。由此可见武夷茶对世界茶业的影响之大。外国人是将制茶技术由繁删而为简,而武夷人则是由简而发展为繁的吗?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