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文物调查简述

发布时间:2013-04-18 00:00:00

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山区、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的湄潭县,是中国古老的产区之一,曾属于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提及的产茶区--古夷州境地,已久负盛名。在这里,且不说《茶经》中如何述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代眉尖茶如何进贡朝廷,讨得皇帝老儿欢心;单是翻开中国近现代茶业发展的一部断代史,湄潭就已在其中拥有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荣耀。

2011年春夏之交,在已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湄潭县的各个产茶区、制茶工厂和省茶科所及相关档案室、陈列室、图书室,跃动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湄潭茶文物调查组成员。他们翻山越岭,跨沟行园,访人阅纸,穿过雾霭与叠嶂,经历崎岖与坎坷,或拍照、或测量、或访问……;他们时而兴奋、时而激动……,使那一处处、一件件见证了民族抗战时期中国茶业和新中国成立后湄潭乃至贵州茶业发展历史的茶文物,纷纷拂去被岁月蒙上的尘埃,并纷纷将其记录在案,铭记在心。

前后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辛勤劳作,收获成果颇丰。由此,一部鲜活的近现代茶叶科研生产历史正在被展现在眼前,一座陈列在湄潭山野乡间的茶文化博物馆的门窗也正在被一扇扇打开。往事:不仅是一抹飘散的云烟

在中国近现代茶业发展历史的20世纪30年代末与40年代,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僻静却又山清水秀、产茶历史悠久的湄潭,迎来了来自祖国东部地区的一批批重要的“客人”,他们中既有中国茶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也有经历了“文军西征”壮举的浙江大学一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耕耘,在这里崛起,在这里升华……在这里承担起了中华民族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1939年,正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中国茶叶等传统出口产品出口受阻。民国政府意欲在西南山区创建茶叶科研生产出口基地,目的是通过西南国际通道(史迪威公路)出口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中国茶叶,从而换回更多的枪支弹药,用来抗击日本侵略军。

是年4月初,由民国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派遣王淘、张天福、李联标、朱源林等茶叶专家考察组,先后考察了四川成都、自贡、宜宾,西康雅安,云南昆明、曲靖,贵州贵阳、安顺、遵义、平坝、惠水、瓮安、湄潭等传统老茶区。

是时,民国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因熟知湄潭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竹木茂密,历产眉尖贡茶,且民风淳朴,社会秩序稳定,地处筑渝公路东侧,交通较为方便,便建议将中央实验茶场建在湄潭。

考察组亦认为,湄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且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宜大面积种茶,对将来茶业之发展,未可限量。

考察完毕,张天福便执笔将专家组的考察情况写成《发展西南五省茶叶》,并将其作为会议《提案》,上报民国政府,由此受到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民国政府行政院孔祥熙、民国经济部部长翁文瀚等高层人物的高度重视,加之有湄潭县长严溥泉等开明人士心诚情挚的欢迎,便决定在湄潭创建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以下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

于是,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学者抵达湄潭,开始筹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即今天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的前身,从此肩负起了为民族抗战提供经济支撑的历史重任。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将县城南万寿宫、水府祠作为场部办公场所,收购校场坝、老龙田、水井湾等总面积为1686余亩的土地作为实验场地;在象山开垦茶园555.5亩,作为示范园;在桐子坡开垦土地种植桂花、紫薇等植物,将三面环水的桐子坡培植成为花园式茶园,形成浙大“湄江吟社”九君子赋诗称谓的“湄潭茶场八景”,并收集全国14个省166个县的茶树品种种植于茶园之中,还建立了简易昆虫实验室;同时收集全国各地的科技书籍,建立了图书室。

据1943年国内有关茶叶机关到湄潭调查了解,当时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已拥有昆虫室1间,标本室1间,图书室1间,办公室1座,萎凋室1座,炒青室1座,发酵室、烘干室各1座的规模。

1944年至1945年期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扩大茶叶生产加工,扩建厂房,制造了出口红茶生产线等规模庞大的木制茶机具,大量生产红茶和绿茶,使湄潭成为当时中国出口红茶和绿茶的主要原产地,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湄潭乃至贵州茶叶科研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技术及外贸的基础。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不仅承担起发展中国茶叶、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重任,以此换取枪炮与物资,抵抗日寇侵略。期间,一代茶学泰斗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在此潜心研究,创造累累硕果。他们与次年到达的浙大师生一起,“合力推开中国近现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使湄潭在以后数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业科研种植与推广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如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的茶学专家;也没哪有一个地方的茶叶能够得到当时浙大“湄江吟社”九君子如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胡哲敷、张鸿谟、郑晓沧、刘淦芝等一代科学精英的深情的同声赞美,他们当时所作的同题诗词《试新茶》(18首),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绝唱。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还留下一大批茶叶科研生产旧址及所属茶园等难以估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仍有6处之多,主要包括保存相对较为完好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场部旧址(义泉万寿宫、水府祠)、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试验站旧址、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制茶工厂旧址、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树品种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象山茶园,以及室内保存完好的各种科研制茶机具、标本、图片、手稿、书籍等。

(曹裕强)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