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实行茶马贸易“以茶驭番” 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4-04-14 00:00:00

   我国是的故乡,茶及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属 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喜欢湿润的 气候。汉魏六朝以来,茶的栽培及饮用在西南、江 南地区渐渐普及,并开始传入北方。至唐时,茶树 种植大兴,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开始大面积的广泛 种植。唐中期陆羽《茶经》之后,人们对茶及其功用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茶在社会中各阶层中被广泛 普及品饮,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 学事春茶”。茶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 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 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

茶叶药理功效之 多,作用之广,使得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 活的必需品。由于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 西北地区并不产茶,所需茶叶均需由内地中原及 江南地区输入。因为茶叶的奇特功效,使得茶非常 适合于从事畜牧业生产,以肉食为主食的少数民 族,长期饮用还会上瘾。同时,中原王朝地域多不 产马,在制御灵活机动的北方游牧民族时,马匹数 量的多虞与品种的优劣往往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出师之要,全资马 力。吐蕃地区拥有良好的孳牧条件,水草丰美, 多出良马,所以早在唐初,吐蕃各族部就有以 羊、马或其他畜产品向汉族换取茶、绢等物品的 活动。唐末,由于中原及吐蕃地区政治经济发展 的需要,官营茶马贸易兴起,茶叶也开始大量流 入吐蕃地区。唐人李肇所著《国史补》就有这方面 的记载:唐德宗时,监察御史常鲁出使吐蕃,“煮 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 ’鲁公曰:‘涤烦疗 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处亦有。’遂命出之,以 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 此昌明者。’”至宋,由于茶叶的奇特功效及茶文 化的传播,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已把茶叶 作为自己重要的生活资料,以致达到了 “夷人不 可一日无茶的程度,顾炎武说“茶之为物,西 戎、吐蕃古今皆仰之。

         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 消;其青稞之熟,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 1,31吐蕃地区对茶的需求渐成规模。熙宁五年 (1072),宋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后, 由于与游牧民族政权辽、西夏(南宋为金、蒙古)的 对峙,出于博(战)马及利用吐蕃诸部“所嗜为茶” 这一弱点而以茶为手段来羁縻吐蕃诸部的目的, 纳王韶议,宋在新建的熙河路设立六个买马场,1|4) 停罢其他边州买马,1151将市马贸易的重心完全转向 熙河吐蕃地区,河、岷、洮三州茶马贸易由此而兴。明代元后,蒙古余部退居大漠,力量依然强 大,“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61,经常南下骚扰、攻 掠。有明一代,蒙古鞑靼、瓦剌两部此起彼伏, 为明廷北方大患(明后期蒙古诸部逐渐转向西 北),成为明王朝的头号敌人。

明因此设立九边,即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 肃、固原、太原诸镇,以御蒙古。同时,为巩固 西北防御,防止蒙古与吐蕃联合并斩断其联系, 孤立蒙古,明王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与蒙古为邻的“西番”地区采取怀柔政策,继承宋王朝 羁縻“诸番”的传统做法,利用“西番”诸部嗜茶如 命的特点,通过官营控制茶叶,既可达到“博马”的 目的,又可使“西番”诸部受制于中原王朝,同时还 可以获得大量的茶税,于是“以茶驭番”政策应运 而生(当然这也是明王朝的少数民族政策之一)。 明都御史杨一清曾言且金城以西,绵亘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臣民, 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 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 1171明梁材《议茶马事宜疏》国家设立三茶马司,,收茶易马,虽所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所以系番人归向之心。

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严 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 而使彼有所幕。此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 篱,断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系诚重又大。而非可以 寻常处之也。”1181所以,“以茶驭番”的核心是控制 “西番”,离间“西番”与蒙古之间的关系,使“西番” 成为明朝对抗蒙古的“藩篱”,同时也可以获得巨 大的经济利益。这一点在《洮州厅志》上说的更是 透彻马政之善,无如榷茶羁番矣,说者以为有 三利。捐山泽之毛收牡之种,不费重资而军实 壮,利一;羁縻番族,俾仰我不能叛,利二;遮 隔强虏,遏其狂逞,做我外篱,利三。由此可 见,明朝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茶马贸易 “以茶驭番”,是有其历史经验、现实基础及国防安 全战略需要的。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