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磁灶镇千年手工制陶工艺濒临灭绝

发布时间:2012-03-28 00:00:00

近日,福建晋江磁灶社区的吴老伯拨打晋江经济报热线82003110称,在磁灶仍沿用传统工艺制陶的作坊仅剩一家,且面临倒闭,传统手工制陶工艺濒临灭绝,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加以保护。

早在1500年前,晋江磁灶人就开始烧制陶瓷,手工制陶工艺在磁灶有着悠久历史。

日前,记者来到磁灶社区,找到了目前仅存的这家手工制陶作坊。这里本有两条窑炉(龙窑),一条已经毁坏不再使用,另一条仍在使用的窑炉则仅剩下10多米长、9个窑洞,可容纳大小陶器六七千件。整个作坊用简易搭盖围合而起。

作坊内,几名制陶师傅正用传统磁车手工制作陶坯,现场摆放着许多半成品,等待送入窑内煅烧。得知记者采访,今年60岁的作坊主人吴篇(制陶师傅之一)停下了手中的活儿。

“手工陶瓷品附加值低,生产周期还受天气影响,我们已经快做不下去了。”吴篇说,目前作坊内仅有3名制陶师傅,产量跟不上去,每人每月收入仅1000多元,而整个作坊一个月下来也只能赚几千元,他已经开始盘算是否要关停了。

吴篇表示,这门手艺是从他祖父辈那里传下来的,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制陶,至今已经坚持了40多年,如今在磁灶像他这样做陶瓷的人已经没有了,一想到作坊可能要关停,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我们接到的订单来看,手工陶瓷品的市场还是有的。”吴篇说,但产品的附加值提不上去,以他目前的条件又没有办法对作坊进行保护完善。

记者随后找到了磁灶镇文体服务中心的曾海峰。她表示,目前磁灶镇政府也已关注传统手工陶瓷手艺濒临灭绝的现状,正打算将其申报为“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将吴篇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该项目及传统制陶工艺进行保护。

手工陶瓷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陶坯制作、上釉、晒干、装窑、烧制等,其中工艺要求最高的就是陶坯的制作,若出现规格不一、坯体歪斜等问题,烧制的产品往往就不能达标。而手工制做陶坯的工具一般有:“磁车”[又称陶瓷拉坯车,由“车腹”(包括磁斗、车盘)、车踩、车钯等部件组成]、割陶用的“线”(丝线或马尾巴的鬃毛)、“大刺”(一种工具,长约7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小圆木)及“共刺”(为一头宽平一头尖细的小竹片)等。

小件陶坯制作方式——割线:制陶师傅将陶土放在“车钯”(即磁车转盘中心位置安装的圆木板)上,用脚钩转磁车由慢到快,利用磁车自重加速旋转的惯性,双手抱住旋转中的陶土均匀拉高到需要的高度。

其间不断在陶土上添水,做出所需的陶坯制品后,用线割离底部,双手合拢抱离车盘放于木枋上。

陶坯排完一枋后,抬走晾干、修整、上釉、入窑烧制。

缸瓮类、科钵类陶坯制作方式——拉坯:制陶师傅根据预制品的规格、手感确定陶土大小,将陶土揉成圆锥形后,底部粘上糠灰,使陶坯底部不会黏贴在车钯上。

将揉好的陶土固定在车钯中间,在陶车旋转过程中用手添水,双手抱住旋转的陶土均匀做成圆锥状,拇指从锥顶中间往下压至底部,根据手感预留陶坯底部。

把陶土从中间由内向外扩至所需的规格,做成坯体的基本形状,再拉到坯体所需规格,用“大刺”将坯体的厚度压制均匀,把陶坯做高做大,用“共刺”压制形状及开口边缘、宽成弧形,压出坯体外表面、坯体底部的外表工艺线纹。

最后,用“共刺”刮掉陶坯底部多余的陶土,陶车停转,将陶坯双手抱起放于木枋上。

大件陶坯晾干后,还要经过修整、印花、纹龙等,待完全晾干后上釉水,再晒干后,入窑烧制。

装窑、烧制:装窑师根据每仓窑的容量、陶瓷制品的大小进行装窑,每件坯体用“白赤土”泥块分隔开,以防高温煅烧釉水流动后黏在一起。

每仓装窑完成后,封上窑门,待整条窑炉装完后即可点火烧窑(燃料一般为松尾树)。

先烧灶头,灶头经过连续燃烧加温十几个小时后达到一定温度,然后一仓一仓向高处接续燃烧。

窑炉烧成温度由烧窑经验丰富的师傅用肉眼观测窑内的火度(温度),并根据窑内的温度,在加料孔添加或停止加燃料,以达到窑内温度均匀,一般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

整条窑炉烧成后出窑前需要冷却一段时间,以出窑师傅认为可以进出窑中为限(一般为5—7天),不能急于出窑,窑门一开温度就急速下降,会出现炸坯、暗炸裂(即出现裂缝或不明显裂缝、裂釉)等废品。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