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1-06-05 00:00:00

【颁布日期】2007-03-21
【实施日期】2007-03-21
【有效性】有效
【全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促进我省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改革,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完善农科教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农业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示范园区。启动实施良种优质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在粮食主产县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行动专项资金。
  2.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
  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启动实施千村百镇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加快涉农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全面开通“新农村信息服务热线”。
  二、用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农业
  4.大力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着力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的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方面项目支出38亿元。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继续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继续加大粮食直补、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
  5.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救助机制。启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公益林保险、农房保险和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保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
  6.扩大信贷支农投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构建以农村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加大对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社区金融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7.促进粮食稳定发展。认真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开工建设滁州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项目。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积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编制粮食现代物流通道规划。做大做强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搞好宏观调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8.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主攻大宗农产品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发展粮油、肉奶、水产、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纺织服装等加工业。用足用好国家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办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加速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省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建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出口生产基地。
  9.发展健康养殖业。实施畜牧水产富民工程,更新养殖观念,转变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养殖。着力实施畜牧业千区万场规模化推进工程,向农民推广科学、健康、生态饲养方式。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大力发展奶业、蜂业,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加强饲料安全管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推进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渔业富民行动。
  10.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带动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以果药桑为重点的园艺产业、以苗木花卉为重点的特色林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重视发展特种养殖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创建一批旅游强县、优秀旅游乡镇和星级旅游村。注重培育特色农业品牌。
  11.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建设。组织实施全省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调查,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制止污染企业向农村扩散。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防护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林业血防、平原绿化和绿色长廊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积极扶持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12.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编制生物质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生物质产业技术研发、储备和推广,重点推进秸秆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油技术研究,做好林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培育和转化利用试点工作。重视发展生物乙烯等生物基地产品。实施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工程。鼓励开发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建设生物质原料基地。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13.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121强龙工程”,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行业排头兵企业。鼓励涉农企业冠省级行政区划名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优质资产、优势产品、优良品牌等对外招商,实现强强联合。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产品、资金、技术等参股,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1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重点培育100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才培训计划。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农民创业带头人、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作用,加强“社社联合”、“商社合作”和“银社对接”。
  15.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深入开展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改革试点。继续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整合供销、农技、邮政、粮食等系统现有流通资源,今年在乡村新增5000个农家店,建设改造25个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销联盟,支持龙头企业开办农产品超市。组织实施好“新网工程”和“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今年新建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0个。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健全我省与东部省市农产品产销协调长效机制,完善长三角地区食用农产品互认体系,积极开拓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加大我省农产品推介力度,办好首届安徽名优农产品交易会和第八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
  1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列入“十一五”农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50个省级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合肥)中心和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强对蜂蜜、茶叶等出口农产品贸易壁垒应对研究。
  五、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17.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大农机富民工程实施力度,优化装备结构,拓展作业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瓶颈,重点推广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水稻育栽和秸秆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继续实施优粮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推进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在血吸虫疫区,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机耕路建设。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农机作业组织和农机专业协会。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督,深入开展“安全村”建设,创建“平安农机”。大力振兴农机工业,积极开发专用农机产品,重点发展环保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以及产后服务的多功能机械装备。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和农机维修管理。
  18.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基本完成治淮骨干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继续开展沿江排涝泵站工程建设,不断提升除涝能力。大力整治中小河道,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沿江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沿淮重点低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以上。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投入力度,扩大实施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补助为引导、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引导群众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总结推广群众自主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做法。
  19.切实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支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制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
  20.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投资42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万公里以上,同步实施渡改桥、渡口渡船标准化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建设标准,用5年时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积极稳妥推进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扩大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普及工程建设,支持一批规模化养殖场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生活能源。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县项目。
  21.做好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保证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等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抓好国家级、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建立各级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库。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专款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出让收益要按照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六、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权益保护。全面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加快筹建安徽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农业中专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扩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探索实行减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学费政策。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阳光工程”以及贫困地区“雨露计划”的实施力度,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定向或订单培训。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强跨地区就业管理服务。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努力培育国家级、省级劳务输出重点示范县。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2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家庭贫困学生的书本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用2年时间集中力量消除现有d级危房。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今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明年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扩建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组织城市医院到扶贫工作重点县帮扶乡镇卫生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和乡镇服务点。开展“千万农民健身活动”,办好全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
  七、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24.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力度。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各级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意识,深刻认识农业的多功能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选好配强村党组织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第三批选派干部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快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尽快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以县(市、区)为单位,引导和推动村干部报酬合理增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离任补偿)“三位一体”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从优秀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
  25.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调处机制,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服务内容。选择若干个县开展改进和完善“一事一议”政策试点。开展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完善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配套措施。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和化解工作。
  26.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完善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加强村务公开制度建设,规范村务公开的时间、形式和基本程序,公开内容增加新农村建设事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救助、社区环保等服务设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资源开发、产业化带动等工程。实施农村民生工程,在全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平均1200元,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尽快实现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与其他社会保险相互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行政情民意互动制度,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对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巩固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是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安徽,加快安徽崛起作出重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