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1-06-05 00:00:00
发布时间:2011-06-05 00:00:00
【颁布日期】2007-09-29
【实施日期】2007-09-29
【有效性】有效
【全文】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
为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需要,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我市现代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现就做好2008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秋播为契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目标,坚持环保优先、质量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养殖业,大力开发园艺业,加强设施农业、冬季农业、丘陵山区农业整体开发和农业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主要目标:稳定水稻种植面积135万亩、确保全年粮食总产90万吨,新增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12万亩,其中开发冬季农业面积3万亩,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面积3万亩,园艺设施栽培面积2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2万亩。生猪出栏量达到82万头,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0%和10%以上,全年农业增加值增加2.5亿元以上。
二、农业结构调整重点
1.稳定粮油生产,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以落实“四补”政策为抓手,推动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优化粮油品种结构,推广优质、高产、高(多)抗品种,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85%、60%和100%。大力开发特粮特经品种,培育发展生产周期短、市场需求旺、经济效益高的短平快项目,积极发展小杂粮和特种经济作物。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推广免少耕等轻型栽培技术,水稻机插比例达到18%,小麦机直播比例达到90%。
2.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提高有效供给上下功夫。适应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城乡居民猪肉等副食品市场的稳定供应。一是扩大生猪生产。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镇政发〔2007〕78号),推广“1251”标准化规模化养猪模式,落实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繁育补贴等政策,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2008年,全市生猪出栏增长10%,三元杂交猪比例达36%。二是加快推进规模养殖。畜牧上,通过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全面提升我市畜牧业的规模,到2008年底,全市生猪、家禽、蛋禽、山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90%、75%、15%、90%。水产上,大力推广高效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螃蟹、牛蛙、龙虾、南美白对虾、珍珠等高效品种;加大沿江地区长江特种水产的发展力度,扩大河豚、鮰鱼等品种的养殖规模,高效渔业面积达到7万亩。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坚持预防为主,免疫与扑杀相结合,控制动物疫情。严格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把握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发展趋势。强化畜禽防疫,免疫率达100%,确保畜禽生产安全。
3.突破高效园艺业,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丘陵山区资源,大力发展以应时鲜果、名特茶叶、花卉苗木为重点的高效园艺业。积极拓展高效园艺的功能,整合农业、旅游及名城资源,加大观光农业开发力度,2008年新增果、茶、花木的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0.5万亩、1.5万亩,总面积突破24万亩,新增省级以上观光农业点4个。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菜地建设管理的意见》(镇政发〔2007〕77号),立足城郊资源,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在稳定露天蔬菜生产的基础上,突破设施蔬菜生产,积极推广大棚种植、防虫网等蔬菜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积极推广稻-菜、稻-菜-菜、稻-菜-瓜等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立体种植和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提高蔬菜的综合效益。2008年新增蔬菜面积2万亩,播种总面积达52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0.2万亩,总面积达到3.1万亩。
4.强势推进高效农业,在提高规模化水平上下功夫。一是以项目为抓手,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围绕134个重点项目,完善高效农业项目库,编制高效农业重点项目投资指南,推进项目洽谈,吸引更多“三资”投资农业,落实项目的实施主体,搞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见效。二是以秋播为契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围绕开发项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转让、转包、入股、互换、出租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促进土地、水面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以及投资者集中,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以示范为带动,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按照“三大板块”(横跨句容东部、丹阳西部、丹徒南部的30万亩高效农业板块)、“七条走廊”(沪宁高速沿线、扬溧高速沿线、312国道沿线、122省道沿线、丹西公路沿线、镇荣路沿线、句茅路沿线、扬中环岛高效农业长廊)的总体布局,进一步细化核心区、产业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整合资金,重点投入,努力打造农业高新技术集中、农业人才集聚、农业项目汇集,展示我市现代农业新形象的高地。努力培植好千亩以上项目的实施主体,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园区集群,切实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5.加强节能减排,在提高集约化水平上下功夫。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实施林业绿色倍增工程。把绿化造林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举措,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两手抓,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绿化造林,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大力开展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单位绿化和成片造林,确保13万亩的造林面积。二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步伐,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化肥投入总量,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达到200万亩次。积极开展病虫害综合治理,大力应用抗病抗虫品种、高效无公害农药、物理防治技术等有效防控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专业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2008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下降20%,氮肥用量下降10%。三是实施畜禽养殖安全排放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大力推广应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农牧结合、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鼓励、扶持大型畜禽养殖场通过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四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通过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留高茬还田、覆盖还田、秸秆气化等多种途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
6.强化农产品加工流通,在提高产业化水平上下功夫。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改造农业,以市场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与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营销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出口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本市基地140万亩,带动农户22万户,分别增长6%、10%。二是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围绕我市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按照“四有”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积极引导、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领办和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努力把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做优做强。2008年全市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0家,总量突破240家。三是强化市场带动。结合我市实际,在激活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改超”和“农加超”,走农贸市场超市化之路。推广万方超市“衔接基地、连锁配送、全程控制、保险承诺”模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四是强化品牌带动。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一业一品”,实行村企共建,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充分利用名人、名事、名城优势,借助媒体广告以及参加博览会、招商会等载体,大力进行品牌的宣传,挖掘品牌内涵,迅速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做到“建设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秋播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高效农业规模化置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要认真完善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服务指导,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协调好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处理好政府部门与科研开发及市场竞争主体间的关系,鼓励和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进我市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开发,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
2.强化科技创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形成农业科技支撑新体系。围绕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广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的农业新品种以及高效立体种养技术、畜禽高效养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充分利用高新农机具,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强化政策扶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持增量、直补到户的要求,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三资”开发农业。完善投资政策和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范围,增加贷款额度。规范管理,科学运作,用足用好农民创业担保基金。
4.强化目标考核。各地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规模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严格督促检查,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对各地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三资”开发农业、绿化造林等按季进行考核通报,对结构调整力度大、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地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