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建设西部茶叶强县

发布时间:2011-08-05 00:00:00

康县属典型的西北高海拔优质区,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实践,康县生产的各类绿茶,无污染、品质佳、口感好,远销省内外,倍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把茶叶作为康县特色支柱产业开发以来,茶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

常言道:“云雾高山出好茶”,“名山秀水茶更香”。我国大多数名茶都产在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的名山胜水,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也早已表明,不同地域的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是直接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生态因素。康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叶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1.区位优势。康县宜茶区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支流秦岭南麓,海拔在560—1200米之间,在全国四大茶区中,属于江北茶区,是内陆茶区中海拔和纬度最高、最北的边缘茶区,兼具我国南、北的气候特点,年降雨量753mm,无霜期204天,年平均气温12.1℃,空气湿度大,土壤呈酸性,具备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生产优质茶叶的天然环境。

2.生态优势。康县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茶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在国内少有,这里林密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通畅,茶树休眠时间长,生长的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内含物积累高。2003年康县2万亩茶园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大沟村500亩茶园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发展与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2006年康县茶叶生产地域和生态环境经国家质监总局专家评审,符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件,阳坝龙神沟流域的产茶区被列为龙神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康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无公害茶叶基地县”。

3.产业优势。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茶叶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茶叶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大产业。康县拥有适宜种茶的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全县21个乡镇,康南8乡镇全部属于茶叶适生区,从1964年引种茶树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大力推进茶叶特色产业开发,目前已拥有茶园面积5.57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8万亩,茶叶年产量315吨,产值1134万元;现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龙神茶业有限公司,另外还有森沁、茗芝、和佳、梅园、供销5户民营茶叶加工企业。以康县茶叶协会为中介的“龙头+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正在向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

4.品质优势。绿茶作为康县乃至陇南市的主要特产,因其品质优、销量大而享有较高声誉。龙神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康阳”牌龙神翠竹、龙神翠峰等6个品种11个级别的龙神系列产品,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中国知名品牌”、“中国畅销品牌”、“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和“甘肃名牌产品”,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生产的龙神翠竹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屡获殊荣,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全面监测,其内含主要有效成份指标与国内主要同类产茶区茶叶相比,均高于全国其它同类茶。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康县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产量和产值逐年攀升,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但从宏观上来看,从横向来比较,康县茶叶产业开发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1.茶农从经营中所得收入偏低导致群众种茶积极性不高。做大做强茶叶产业,需要一定的基地规模,而基地建设要依靠广大群众,然而当前农村广大群众仍然以讲实惠为目标,最知道趋利避害。因此,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已相当脆弱,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群众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造成目前全县茶叶基地建设主要靠行政推动;同时,由于现阶段茶叶加工企业只顾自身利益,存在人为压低鲜叶收购价格,茶农种茶的收入很低,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从2007年茶叶收购过程调查来看,2007年每斤鲜叶的收购价平均仅为2元左右,产值1000多万元的茶叶产业,真正落到茶农手里的不足五分之一。目前,康县茶叶平均亩产收入仅为500元左右,最低收入260元,最高丰产茶园亩产收入不超过1200元,因此,短期内生产经营茶叶的效益仍然不高,群众积极性普遍有待于提高。

2.茶园管理粗放导致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资源优势就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方面由于茶农收入过低,大多数茶农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茶园管理上。全县目前共发展茶园5.57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8万亩,如果在管理好的情况下,最好的茶园可采摘鲜叶1000斤左右,一般的也可采摘500斤左右,最差的都要采摘200斤左右。4—5斤鲜叶能加工1斤成品茶叶,目前投产的2.8万亩茶园,按每亩采摘1000斤鲜叶,按5斤鲜叶加工1斤成品茶计算,能加工成品茶叶560万斤;按每亩采摘500斤鲜叶计算,能加工成品茶叶280万斤;按每亩采摘200斤鲜叶计算,能加工成品茶叶112万斤,而去年全县茶叶产量仅为63万斤,照这样算,每年至少有几十万斤鲜叶被白白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劳务输出,缺少劳动力,茶园管理不到位跟不上。据调查了解,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管理3—5亩茶园,有些茶叶大户家里有20多亩茶园,仅有2—3人管理,根本就顾不过来。而且茶叶采摘又是一项时间紧、用人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采摘期间需要雇用大量的外来劳动力,现在劳动力价格高涨,采摘的小工人均日工资都在30元以上,这样大量的鲜叶大多由于没有人采摘而造成浪费,使全县茶叶有效资源没有得到真正地充分利用。

3.龙头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导致带动力不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工企业过于集中。受销售环节的影响,康县茶叶加工企业都集中在阳坝镇,这就无形中给茶农加重了负担,许多茶农担心因路途长远,在运输途中鲜叶变质难卖,出力不挣钱。铜钱、三河、白杨、两河、太平等5个乡镇这方面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同时,康县茶叶加工的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手工作坊更多,这些企业实力不强,规模很小,抗风险的能力极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经营很不稳定,发展前途渺茫。二是加工企业单纯考虑个人利益。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各加工企业把重点都放在加工高档茶叶上,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茶质次量少,不仅企业的效益不能很好发挥,而且大大减少了茶农的收入。三是收购时间较短。按传统习惯,康南茶叶在谷雨以后就停止收购,而把重点转到销售上,一方面谷雨后的鲜叶被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像梅园沟等比较高寒地带的优质茶园由于采摘时间要相对推迟,长期存在卖不上好价钱,这样极大地挫伤了这些地方茶农的积极性。

4.品牌质量不一导致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最好的竞争法宝,这一点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茶叶市场上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统一的注册商标和质量标准,就很难形成品牌效应,由于康县茶叶加工企业大都是手工作坊,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各加工企业各自为政,从而造成品牌混杂、质量低劣、有进不出、互相挤压,严重地削弱了康县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5.营销理念落后导致销售渠道不畅。在茶叶加工方式和档次上,龙头企业主要以加工高、中档茶叶为主,面向大众市场消费的中、低档茶严重断层,市场占有率不高,还没有走出茶叶产品大多为当地“礼品经济”的怪圈,销售没有形成规模。在营销网络建设上,康县茶叶主要依靠单纯的客户业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