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识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发布时间:2011-09-27 00:00:00

  从“贴牌基地”到自创品牌

  品牌意识觉醒加速松桃产业复苏

  松桃自治县一位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老茶农曾良前几年颇为无奈,尽管和他一样的本地茶农一直在努力发展茶产业,但我省东部产茶大县松桃,早已成为初级茶叶原料供应地、外省名茶的“贴牌基地”。直到去年,曾良注册了“净山牌”绿茶商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以往外地茶商来松桃低价收购茶青或茶叶,深加工后,这些低价茶“改头换面”就成了每公斤上千元的名茶,而在这些名茶的标签上,却始终看不到“贵州”、“松桃”的字样。同时,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万余亩,年产鲜叶20多万公斤,但其中2/3的鲜茶以“贴牌”方式转卖,以致茶园亩产值只占江浙茶园亩产值的1/5左右。

  松桃农业局一位领导介绍,松桃茶曾是清代皇室贡品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松桃茶业迅速发展,茶园面积达上万余亩。此间,松桃先后开发出5大类型的16个系列茶叶产品,其中县茶叶公司与中国杭州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等品牌,曾获1994年—1995年全国名茶评比“中茶杯”一等奖,国家茶叶研究所的专家盛赞其为“名茶新秀”。

  然而,由于所有开发资金均依赖国家投入,加之茶叶收益率缓慢、企业管理水平滞后、银行紧缩银根、茶叶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至2002年,全县茶叶产业陷入困境。县茶叶公司几近瘫痪,所属的各个茶场,无力自筹资金继续经管茶园,1万余亩“双高一优”的生态茶园日渐荒芜。

  面对松桃茶业的困境,当地政府广开门路,希望能够东山再起。通过招商引资、租赁承包等形式,松桃自治县对县里13个茶企进行改制,由外埠茶商和本地能人承包经营,72%的茶厂被租赁承包。在外地茶商的雄厚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营销手段下,松桃茶业起死回生,一度荒芜的茶园重焕生机。

  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又遭遇“贴牌基地”的尴尬。一些当地官员认为:荒芜的茶园如同自家不能养好的孩子,送给别人找生路,不管怎样也是一件好事啊。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贴牌转卖,为他人做嫁衣,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使本土品牌抢市场由“幕后”转向“台前”。

  松桃开始大胆尝试,通过有意识地培植本土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为支持本地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县农办重点扶持浙江嘉盛茶业正大茶场资金30万元,创建本土品牌精加工出口基地。松桃自治县梵净山茶庄生产的“净山牌”系列茶叶,开始在省内外市场受欢迎,产销量逐年递增。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