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地区茶风茶俗
发布时间:2013-03-06 00:00:00
发布时间:2013-03-06 00:00:00
1898年以前,崂山地区是属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的偏东南海边的一偏僻山区,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民风拙扑,当地人没有喝茶的习惯 ,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尚不知茶为何物。直到上世纪初开始,茶这个东西才由当时的上流社会逐渐进入到平民百姓家,到五十年代后才在老百姓中普及。咱是崂山,不是夜郎,实事求是说,喝茶是没有多少年的事,尚不足言"道".但是,作为一种外来(是外地,不是外国)文化的影响、熏陶和被当地的有选择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接受,逐渐也就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一种习俗,这就是崂山地区的茶俗。
先说饮之茶料。上世纪初期,大户人家从外地带回来或友人赠送一些茶叶,居家待客,时不时地冲泡上一壶,在这个层次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一般老百姓恐怕不敢奢想。老百姓家有时也冲泡一些饮料来喝。这些饮料采自崂山当地,自己回来加工。主要有:一是石竹,这种植物崂山很多。春天尚未开花时,从山上将其嫩茎以上部分采回来,稍微晾一下,然后用草火在铁锅内烘炒,火候不能过,也不能欠。过则有煳味,成汤颜色红黑;欠则有草味,汤色虽青绿但太浅。出锅后,用纸包好,放在抽屉里或木匣里,也有一些仔细人把它放在袜子筒里(当地有一说法,说茶叶类饮料容易被其他有"外味"的东西"熏"了,所以把茶叶和旱烟叶放在一起,或是放在棉线袜子筒里可以使其保持原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些农村老太太还这么做).街坊邻居坐在一起,用大锅把水烧开,冲泡上石竹茶,每人一碗,边喝边聊。崂山当地石竹不少,所以以它为茶比较普遍。再一种是酸枣叶。也是春天上山采酸枣发出来的嫩芽,如法炮制。崂山酸枣不少,可能因为采摘不方便,所以以它为茶者不及石竹茶多。还有一种是黄连茶。黄连茶树在崂山是一种高大乔木,野生的不多,只山阳坡上偶或可见一二株,家前屋后人工栽植的时有所见。如我区沙子口街道竹窝村的寨上就有一株,树冠达一百多平方米,一人环抱不及。以此为茶,苦味较重,初上口可能口感不适,饮用时只放很少的几片叶即可。上面说到的崂山当地的"茶",老百姓不但当作饮用品,而且还悟出了它们的药用价值。说是,石竹茶活血化淤,具有清脑健神的作用;酸枣茶补血益气,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黄连茶可以败火祛毒,清热解湿,若上焦有火或是肠胃不适,只需以此为茶,连饮两天,保你茶到病除。
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特别是解放后,现代意义上的茶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到八十年代以前,以花茶为主,辅以少量的龙井。在花茶中,又是以茉莉花茶为主,玉兰、珠兰花茶为副。自八十年代初期始,以崂山茶为主的绿茶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除农村少量老年人仍饮用花茶外,人们基本上是以绿茶为主。
再说茶具。这里特别应当说一说崂山地区的"镶茶壶"和"快壶".在崂山地区使用的茶壶主要有两种。一是瓷茶壶,大多是白颜色的,圆柱形,壶口的前后有两根半圆状的提把,用时扶起,两根合一,用毕放下,围在壶口周围,这种茶壶容量较大。另外一种是泥壶,有南泥的(即紫砂壶),也有北陶的。这种壶买回来后,有的就直接这样用,有些家庭把茶壶送到锡匠那里再装饰一番:将原来的壶嘴拿掉,换上一个用锡(实际上是锡与铅的合金)制作精美的壶嘴,在壶盖的顶珠和边沿、壶口的四周、壶身的突出部分、壶底的圆周以及壶把等部位镶嵌上漂亮的用锡做的装饰物,一是漂亮美观,二是对茶壶本身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装饰、镶嵌过的茶壶就叫"镶茶壶"或"镶壶".
至于烧水用具,一般农家用做饭的大铁锅,多涮几遍,然后再来烧水,可能烧出来的水,带有锅味。也有不少的人家使用一种叫做"快壶"的专用器具来烧水,这样烧出来的水,没有大锅的那种饭菜余味,冲出来的茶那可是原汁原味。快壶由手工用铁皮做成,外观呈圆柱形,高约40厘米,径约25厘米左右,内套一等高圆台,柱与台之间上下封住,水就盛在圆柱和圆台之间。壶的外体上端有左右对称的把手,便于拿动,还留有一盖、一嘴,用来灌水、出水。圆台中空,作炉膛。用时,从壶盖往里灌满水,将快壶架在专用的炉子上,或就用三块石头垫在快壶下面,炉膛内点上小木柴,注意按时填火,这就行了。水烧开后,端着把手,将热水倒出即可。这种快壶,又叫"茶燎子",直到现在,一些山里人家仍在使用这种快壶烧水--说是燃松毛、燎快壶烧出来的山泉水冲上崂山茶,味道就是不一样,喝着心里就是舒坦。
下面再说说以茶待客之礼道。前面已经说到,崂山地区民间饮茶的历史不长,就是在五六十年前,还是比较时髦的东西,因此,有朋或客来,以茶待之,是很讲究的。作为东道主更要特别注意在礼数上不能有失当之处,免得在朋友或客人面前丢丑失敬。作为崂山地区喝茶讲的是"三道茶".一般是待来人坐定后,将提前准备好的干净的壶、杯端上来,下茶要比平日自家喝的用量多一点。
然后冲上热水,同时将茶杯用热水溜一遍。由于头道茶往往渣子多、浮沫多,主人家可根据对自家茶叶的了解,作如下"打茶"和"溜茶"两种处置办法的选择:如果茶叶下色快而渣沫少,冲后稍顿,第一杯倒好后,将这杯水再倒回茶壶,这就叫"回杯打茶",再一顿,即将这个杯子倒上茶(一定是要原来打茶的杯子,如果另用了一个别的杯子给客人端水,而打茶的杯子自己用,则是非常失礼的举动),用右手端杯、左手扶状,端送到客人面前;如果自家的茶叶渣沫多而又下色慢,则可以先用少量的热水冲一下茶叶,提壶一涮,将壶里面的热水倒掉、沥净,再冲上热水(这就叫"溜茶"),少时一顿,将茶倒上,第一杯端给客人。在在座人都有了自己的杯子后,主人家开始请用茶。这就是"头道茶",茶汤色淡,茶味不全,主客间尚在寒暄。接下来逐渐进入"二道茶"工夫,茶色转正,茶香外溢,有话也转入正题。
正如有的戏文中所说的,"这茶喝到这个份上,这才喝出点味来".中间给人续水,一要看准时机,不能等客人杯子中的水在杯子的一半以下时再倒,应当在杯水多于一半时就续,否则,有嫌人不是喝茶而是单纯解渴,或让人觉得主人有提示客人应该离开之嫌;也不能一口一续,这样可能会弄得客人不好意思,或是主人有献殷勤之嫌。二是给人续水不能倒满,应当倒在八分满时即可。说八分满,是在"九五"的位置,"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受者尊贵,万事亨通,是对客人的一种祝福和敬意;如果续水太满,则有"六九"之嫌,"亢龙有悔",反而不是好事。就算这一说法有待商榷,起码倒得太满,客人端来不便,手不稳,茶汤溢出,令人难堪,主客双方都不好意思。三是续水的姿势和位置。
如果主人或座中另一人为客人续水,应当起立,提壶,从主要客人起,面对被续水者,但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如果另有人或主人下座为客人续水,则应从客人的右后侧一一为座中人续水。不管是座中也好,座下也好,倒水时,应当右手执壶、左手护壶,壶嘴略向内弯。确实右手不方便时,可以将壶换在左手,右手护壶。不管用哪只手执壶,绝对不可以壶嘴向外给人家倒水,那种姿势给人倒水,是对人的大不敬。这里有一个忌讳,说是过去在刑场上,刽子手给临刑的犯人倒水或是倒酒,就是反手向外。试想,如果客人中有人知道这种说法、并且也挺在乎这个事的,你说,这个水他喝还是不喝?直到今天,山里人家,特别是一些老人,还是很讲究这个事的。客人也有个讲究。主人给斟茶,或用右手端起茶杯,左手轻护,以示谦让;或一手放在茶杯旁边,手指轻点桌面,以示谢意。
饮用时,一次喝的量不要太多,更不能喝到杯子的二分之一处以下,否则,会被视为来人不是为了叙情,而是为了解渴,或是没有教养。"二道茶"后,主客间谈话的主题已经说透,聊天的兴致也已转低,茶汤颜色逐渐灰白,茶叶香味挥发殆尽,这时,其实已经进入"末道茶"了。"末道茶"在崂山当地有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布漏水",或"辣布漏水"("布漏",崂山方言的发音,不知是哪两个字,以此二字音代之。"辣布漏",即"辣螺",生长在沿海潮间带石礁上,形状类似海螺,个头约在二厘米左右,主要是吃它的螺旋状肉体的前半部,后三分之一部分是它的消化系统,当地人称为"腚根",颜色黑绿,略有辣味,因此不少人弃之不食),意思是说,已无滋味,再饮无趣,尚能解渴,弃之不舍。茶到此时,主人已不再劝饮,如果客人没有留下来的安排,待到主人再劝或是询问是否再重新另沏新茶时,趁机提出告辞。
以茶待客时,也不能光喝点茶水,大部分家庭提前准备一点"水肴",一般是各类干果、糖果、点心、瓜子等。沿海如石老人一带渔民家,春天晒一点"崂山金钩"虾米,为保住其原有的鲜味,不去皮,有客人光临时,用盘盛出,边剥边吃,以佐茶饮,这在崂山当地也是独有的一景。
上一篇 : 普洱茶的饮茶习俗
下一篇 : 煮咸奶茶,品蒙古族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