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水英:人品如茶的坚毅女人
发布时间:2011-08-09 00:00:00
发布时间:2011-08-09 00:00:00
福建省杰出创业女性、三八红旗手
福建省武夷山龙山茶叶有限公司 董事长
福建省建瓯市龙山茶叶有限公司 总经理
福建省建瓯市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福建省茶叶学会闽台茶叶合作研究分会 常务理事
建瓯龙山茶叶有限公司有机茶研究所 所长
福建省茶专业期刊《茶缘》 理事长
邹水英语录:
点起建瓯茶业这把火的人不是我,但是我添了一把柴,让这团火烧得更旺。
人最关键,人能主导一切。
如果船上没有帆,船再大都走不远,这个帆就是诚信。
我收获的不是拥有多少门店,有多少资产,而是员工的高度忠诚。
先生就是我的主心骨,女人走得再远都缺不了主心骨,我只要他坐在公司里,就是我最大的支撑点。
记者手记:
连夜撰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取出产自家乡建瓯的水仙茶,说来惭愧,生长在建瓯丹山碧水之畔的我在这次采访之前从未喝过家乡的茶。
打开包装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冲泡时,随茶汤热气蒸腾,一缕楼带着花香的茶香飘散开来,笼得连我都香起来。
初饮,微觉苦涩,品饮几口,则清香甘醇,味美浓爽,津生喉润。茶壶里橙黄明亮的汤色中,片片茶叶舒展,正是中间浅黄托绿,边缘朱红或泛点红, 果然“绿叶红镶边”!水仙茶一泡比一泡甘甜,七泡之后仍然茶味十足,甘之如饴。好茶!
对邹水英的采访就像品饮从未喝过的香茗一般,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之前,我们已走访了几家茶企业,在或阔绰或简陋的会客室里与老板们一道品茶、聊茶。“闽北贡茶”的辉煌永远是建瓯茶人的骄傲,却也是建瓯茶人深深的痛。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企业老板一边埋怨建瓯人小富即安的传统秉性,一边仍躺在“出口”这张“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温床上,没有任何举措。此
情此景,仿若一泡入口,苦涩感微微爬上我们的味蕾。
邹水英的出现终于打破了“魔障”。
姗姗来迟的她是此次采访中唯一的女性,一袭黑衣,神秘而干练。甫一开场,便一针见血——建瓯茶叶要发展,不能依赖出口,要“两条腿走路”。
其个性集执着与坚韧、勤奋与清正与一身。她从对茶一窍不通,到精通茶艺、创品牌、拓市场,让自己的茶叶屡获殊荣。
一路听来,邹水英正是我们要找的那株“水仙”茶!甘甜驱散了苦涩,我们当即改变计划,将简短的采访变为促膝长谈的人物专访。
我们这才有幸,聆听这朵柔情似水却又英气逼人的“闽北水仙”娓娓道出她那人生的茶味,并与诸位读者分享。
茶,因润神养心,滋长人品;竹,因劲节修明,感染人格。
“以茶之清雅,受竹之劲节励志,实现茶如人品节节清。”一位名唤“水英”的女子这样说道。
水,为茶之母,茶滋于水;英,才能过人者曰英,女子名“英”,巾帼不让须眉。
“水英”二字,对于一名爱茶、做茶、要将故乡之茶传遍全国的女子而言,以此为名,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2006年10月,福建省第四届“闽茶杯”名优茶鉴评会后,按规定,获奖的茶都要摆出来,供人品尝,一时间人头攒动,人们三五成群争相品评。邹水英混迹人群之中,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兴奋的是她带来的炭焙水仙刚刚获得“世纪茶人”张天福老人亲自授予的“特等奖”,紧张的是虽然获奖了,但是不知道大家喝了会作何评价。
“不错啊!闽北水仙有这么好的?”
“建瓯的水仙不就是十几块钱的茶叶吗,怎么会有这么好的?!”
炭焙水仙得到了专家、茶商还有大众的一致认可,邹水英欣喜若狂,这不仅证明了建瓯有好茶,而且证明了自己坚持的做茶之路是正确的。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针扎般的心痛,因赞誉可以看到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建瓯茶叶的贬低和轻视。
这已经不是邹水英第一次因家乡的茶而品尝到尴尬与苦涩了。
自清代起,建瓯加工生产的茶叶便一直是外销,国外尤其日本是建瓯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但是由于日本不要高端的茶叶,造成建瓯制茶工艺长期停留在粗放型加工的水平上,生产的茶叶都很低端。对外销的依赖严重影响了建瓯茶叶品质的提升以及茶企的发展。
发生在名优茶鉴评会上的这一幕对邹水英触动很大,斗志也被燃起:既然我们确实有好茶,能做出好茶,那么就一定要好好做下去,建瓯茶是有希望的!
一次洪水后的涅槃
时间回溯至8年前,1998年建瓯经历了最为惨痛的6月。6.22特大洪灾几乎将建瓯全市吞没。一夜之间,邹水英丈夫位于河边的小型茶叶加工厂被洪水冲走了一切。邹水英说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春茶、夏茶都收完了,在厂里堆得满满当当。洪水过后,只剩下一地泥浆和几台被洪水浸泡过的机器。
邹水英夫妇来不及怨天尤人,东奔西跑开始寻觅新的厂址。随后,在一个前望是坟地,转身还是坟地的荒芜所在,安家置业。一台拖拉机把邹水英一家三口和所有的家当都拉了来。就这样,夫妇俩和员工们边生产边整修厂房,小茶厂的机器又转起来了。
“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投注了多少精力和人力在这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出自邹水英之口,这其中便已包含了所有的艰辛和付出。
其实,邹水英是2001年才正式进入先生的建瓯龙山茶叶有限公司,开始专心做茶的。在此之前更专注于自己的服装生意的她,看到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似乎更需要她的加入,义不容辞把自己的生意全部停掉,正式回到公司。
一进公司,邹水英的魄力便展现出来。在她看来,公司的运行方式过于陈旧,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
“刚进来时,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够有序。比如,事无巨细都要老板来管,几十个员工,都需要老板亲自过问。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公司上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做茶加工业绝离不开茶农,邹水英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开始抓对农户的管理。她经常到乡下茶山跟农户交流,有时候也邀请农户到厂里来,吃饭聊天,关系处得很融洽,管理也就容易了许多。
还有一件事邹水英认为要立刻执行——注册商标。但是,该为自己的茶起个什么商标好呢?邹水英走路也想、吃饭也想,找来武夷茶经整整翻了两天,“节节青”这一名丛跳入她眼底。邹水英有心,把“青”字改为“清”字,将“节
节清”注册为商标。一是寓意做的茶每个季节都很清爽,二是寓意做人、做生意都如茶与竹一般清清正正。
不做垫脚石的信念
2005年,对于邹水英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出口疲软,人工等各项成本开始增加,来自各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逐渐被挤压。困则思变,邹水英夫妇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今后的道路。
“做中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我的定位在哪里?我是永远做别人的加工商、垫脚石,还是做自己的品牌?”邹水英清醒的意识到,变的时候到了,如果还是按照老路走,只能贴牌加工,永远当别人的垫脚石。
邹水英认为建瓯茶叶有两大优势,第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北苑贡茶”鼎盛于北宋,作为皇家贡茶长达458年。丰厚的历史积淀是建瓯茶叶独有的内涵。第二,建瓯茶种植面积为闽北之最。
有这么丰富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好好发展?既然是在厚重而辉煌的历史上重树旗帜,邹水英决定把一项传统的工艺挖掘出来——炭焙。
唐宋茶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都是焙茶。由于资料的缺乏,现在已无法知道唐人焙茶时的工作条件与注意事项,宋人焙茶则是非常注重所用焙火的材料与火候。宋人认为焙茶最好是用炭火,因其火力通彻,又无火焰,而没有火焰就不会有烟,更不会因烟气而侵损茶味。
邹水英通过朋友从乡下找到一位会焙茶的老师傅,70多岁高龄的老人家得知邹水英想做炭焙水仙,犹豫了,这么多年没做了,哪里知道还能不能做好。邹水英握着老人的手说:“没事的,我们一起尝试一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行不行试过以后才知道!”老师傅被邹水英的真诚打动,既然没有包袱,旦试无妨。
炭火虽火力通彻却费时长久,烘焙的程度也全靠师傅的经验,感觉温度的变化,感觉茶有的没有焙透。每天傍晚邹水英就等着试品老师傅焙出来的茶,大家品着茶,一同商量怎么重振炭焙水仙的辉煌。
在老师傅焙茶的过程中,邹水英的脑子一刻不得闲,她在思考怎么做包装、怎么做品牌。为了体现传统的炭焙工艺以及茶叶的品种,邹水英决定叫这款水仙茶为“炭焙水仙”。
事实证明,邹水英打了一场漂亮仗。
继2006年10月“节节清”水仙茶夺得福建省第四届“闽茶杯”名优茶鉴评会特等奖后,同年10月“节节清”水仙茶在北京人民.
上一篇 : 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
下一篇 : 林振锋:演绎茶王世家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