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七九茶人”刘敏銮
发布时间:2011-12-13 00:00:00
发布时间:2011-12-13 00:00:00
茶人”刘敏銮
●他自称“七九茶人”,以示与茶的渊源与为商的平和心态
●他是行业内不多的被称为“老师”的人。低调做人与诚信经商博得了公允
●在卖着来自云南的千年古红茶时,他时刻期待着闽东茶能重焕生机
在号称北方三大茶市的北京马连道茶城内,熟识刘敏銮的人都呼他为“刘老师”。在那个商业气息极为浓厚的京城茶市中,这位“刘老师”不用惯常的“经理”、“董事长”自称,却以听起来挺怪的“七九茶人”自居。刘敏銮不仅能在品茶论茶中悟道,他还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设的茶专栏中讲茶道。
品茗论道,是刘敏銮的悟道之举;而以诚待人则是这位“老”茶人的一贯作风。
不过,又有谁能知晓这位看起来朴实又敦厚的茶专家,曾与闽东众多茶商一起,背着茶叶闯京城所走过的那一段艰辛岁月呢?而如今身在京城的刘敏銮仍然情系闽东茶,能早日看到闽东茶叶重焕往日生机,仍是这位“七九茶人”的最真切的心愿。
“七九茶人”背茶闯京城
刘敏銮以“七九茶人”自居,纯因自己是一九七九年入学福安地区农校,此后将青春都献给了茶业。
3年后,分配回寿宁的刘敏銮很快被单位安排到南阳镇花岭村蹲点,指导茶农发展生产。“那几年正是闽东大力扶持茶叶发展的时期。”3年里,刘敏銮几上几下间,他在寿宁茶厂当了花茶车间主任。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闽东茶叶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顶峰。不仅茶质优于外省,还因为在制作工艺上的不断创新,各地茶商蜂拥而至。那时制茶原料———茶芯,最高时每公斤卖到了60—80元。
好景不长,也算是生不逢时。此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很快让这个美妙的时刻崩塌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因为销路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国有工厂倒闭了。像刘敏銮这样的技术员也被逼到了一个生存的绝境中。
1993年,终究熬不住的刘敏銮与一个老师朋友借了一万多元,两人到北京去打探茶叶市场。相对于闽东的茶市,北京市场却要大得多,茶叶也卖得高。一番考察下来,虽然两人是借了钱从天津飞回来,但还是信心倍增。两人决心回去办厂,制出原料后再来打市场。
1995年,刘敏銮狠下心放手一搏。他带着11万元成本的茶叶来到北京。
未曾想到的是,刘敏銮几乎就是一脚踏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此前看好的市场,竟然卖不动他的一两茶。即使他驮着这些茶叶,一天跑几十家店铺,也是卖不出。对刘敏銮这个当时还算是“有单位”的人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接下来,刘敏銮几乎是以哀求的姿态,把茶叶赊给那些“租个柜台、什么也没有”的茶贩子出售。想起这事,刘敏銮说,就怕哪天传呼机不响,要是哪天打不通了,货就卖不出了。
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在几近折腾中,刘敏銮6年时间负债18万元。“每年回家都得装得跟没事似的。”书生似的刘敏銮心理负压能力很强。“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
这一阶段的故事,刘敏銮将它总结为:闽东茶商摸索市场阶段。也是大浪淘沙的时期。
上中央台讲茶的老师
刘敏銮说,茶商们真正安稳下来潜心经营的日子是从2000年开始。这时候开始,四处飘泊的刘敏銮与很多闽茶商慢慢进入了当时刚建成的北京马连道茶城中。在他的眼中,是市场推动了闽东茶人的发展,从而告别了那段纷乱的背茶上门叫卖日子。
逐渐安稳下来的刘敏銮开始有了心思发挥自己做茶的学问。
而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这位茶城里的专家级人物走进人们的视野。2003年春,中国大地上非典肆虐。民间传言,茶叶对预防非典有很好的功效,许多媒体就来到马连道采访或做节目。因为有过去的底子和这些年的历练,刘敏銮很快成了诸多媒体邀请采访的对象。进而,他还被请进了中央电视台二套、七套等频道的相关栏目中讲茶的知识。
渐渐地,刘敏銮就成了茶城中人人尊重的“老茶人”。
就目前而言,茶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然而,在马连道这个茶城内,刘敏銮却是个心中自有一杆秤的人。
很多人都记得,在对于马连道开展信用体系的建设中,这条街上经营的茶商反应尤为强烈。对此,经营紫微星茶苑的刘敏銮称:“一条知名茶叶街的诞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如果不讲诚信,这条街则可能毁于一旦,从某个角度说这是关系到茶叶街存亡的问题。”刘敏銮表现出深切的责任感。
期待闽东茶迎来第三次浪潮
刘敏銮目前在马连道茶城内经营的紫微星茶苑主营云南红茶,一种出自原生态的古红茶。
知道刘敏銮的行内人都说,刘老师做茶,品好,茶正。
对于从闽东茶兴衰中走过来的刘敏銮来说,闽东茶业的发展,已经渗进了他的血液中。如今,他仍然关注着家乡的茶产业。而他最想卖的也是闽东茶。虽然他曾经卖过数千斤闽东茶叶后再次停歇。
如何让闽东茶被茶商们接受是最为关键的。在刘敏銮的记忆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闽东茶再也没火起来过。这里除了种植技术上的原因外,与产品朝品牌化方向发展步伐滞后有很大关系。不过,在刘敏銮的眼里,闽东茶还是很有优势的。
要让闽东茶重现辉煌,刘敏銮认为有这样三件事需要加大力度。首先,继续朝生态化方向发展。他认为这是基础工作,只有有效地解决农残问题,提高标准,才有足够的信心冲向市场。其次,政府要扶持办厂。刘敏銮认为,不一定要那样大规模的工厂。要加大对初级生产型加工厂的扶持,以合作社的方式,组合起来办厂。第三,就是通过各种“会”,让各地茶商汇聚一起,让专家型茶商品茶论茶,提升影响力。
刘敏銮相信,闽东有这么多的茶商,有一个庞大的销售网,只要闽东茶品质上去了,茶商们能赚到钱,那么,闽东茶迎来历史发展中的第三次浪潮是可以实现的。
上一篇 : 追寻中国茶文化起源 四川功不可没
下一篇 : 迎国庆 享中秋——澜沧古茶佛山地区十月金砖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