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故里闻茶香
发布时间:2012-06-20 00:00:00
发布时间:2012-06-20 00:00:00
缘于对“茶仙”卢仝的敬仰,5月14日,我来到卢仝故里济源首次参加茶仙卢仝的学术研讨,同时还前往卢仝墓参加“卢仝塑像揭幕仪式暨祭祀活动”。从石家庄坐火车到济源,行程需要五、六个小时。河北、河南,虽近在咫尺,但仍感路途遥远,当然,这只能说明为探源卢仝故里的迫切之愿,感觉到坐火车时的颠簸却从心理上产生出一种远距离罢了。
卢仝(自号“玉川子”)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生活在河南济源,因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诗作,成就了中国“茶仙”称号,又因“七碗”启悟人生,亦成中国茶文化经典之作。尤其是历代文人步其诗作“脚步”,颂扬和引化卢仝诗作达三百多首,故《七碗茶歌》成为中国茶诗中的千古绝唱,且经久不衰。
我在河北研茶多年,早在十年前就已萌生对茶仙卢仝的研究,并与保定茶界方面沟通,能否把对卢仝茶文化的研究作为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请保定茶界与涿州文化部门沟通,希望在涿州卢家场“范阳卢氏宗祠”附近立卢仝塑像一尊,再配以“七碗茶歌”学术之研讨,力求把涿州打造出“中国茶仙”故乡的新形象。想法虽好,奈何保定茶界回复有关这位唐代诗人的史料缺乏,又不知找哪一个部门能够对接等等,于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河北禅茶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赵州一句“吃茶去”说了一千多年仍意犹未尽,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的工作重点完全投放到对禅茶文化领域的研究上,至于对卢仝的研究也只好随缘而为了。
这次到济源参加“茶仙卢仝国际学术研讨会”,重新唤起我对卢仝及其《七碗茶歌》的情思和追忆。想不到济源方面对卢仝的研究已经走在全国茶文化界前列。借此机缘,唯以抱学习的态度,来了解济源方面对卢仝茶文化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了却我多年想拜谒卢仝墓之夙愿。
原以为卢仝墓、卢仝亭在荒草杂乱之地,难有人守墓料理,这是从过去图片上得到对卢仝墓和卢仝亭的第一印象。不过这次来到济源参加卢仝塑像揭幕仪式暨祭祀活动以后,感觉就不同了。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卢仝墓及周边设施的投资,使之形成济源九里沟景区中茶文化内容的重要一环。高大的汉白玉卢仝塑像栩栩如生,让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围在其身边的有一壶一盏,只可惜卢仝生活的唐代,那时还没有紫砂壶出现,这道景观势必有些做作。我以为若能在塑像旁放置七个茶盏岂不更好。卢仝一生,钟情于七碗,正因如此,才有后世对“七碗”的永久传唱。
九里沟思礼村是卢仝的出生地,也是卢仝墓的所在地,村里人大多姓卢。当我们一行来到卢仝塑像和卢仝墓旁,现场已是锦旗招展,歌舞欢声。思礼村的村民已经把周边围得水泄不通,就连卢仝亭里也挤满了人。这是一次能让卢氏后人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所以村里的人们,就是想共同见证由市里主办这一盛大而又隆重的卢仝塑像揭幕仪式和卢仝墓祭祀活动的场面。济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星主持仪式,济源市市长王宇燕出席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恰好说明了济源市政府对挖掘茶文化历史资源的高度重视。这次活动的场面即严肃又庄严,可算是高规格,向卢仝敬献的花篮全部由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亲自递送,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位古代文人、诗人和茶人,场面恢弘,用心可嘉。
带着对“七碗茶”的情思,我们在卢仝塑像前行三鞠躬,心中不由荡起“两腋生清风”的那种情怀。喝茶吗?不,卢仝七碗茶早已乘风归向蓬莱仙境了。上得台阶,大家来到卢仝墓前开始奉茶。茶盏已悄悄在桌案上静候,只等待仪式宣布开始。卢仝墓祭祀共两项内容,奉茶和奉香。大家顶着烈日,在主持人的导引下静静守在卢仝墓前默哀。随后,主持人宣布奉茶人名单,我随茶界代表依次上前,每人端起桌案上的茶,先举眉顶礼,后泼洒于地,烈日下的茶汤,瞬间被大地吸尽,只见地上刻出了一道道湿迹,回身之即,突然响起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的声音,眼前,卢仝当年饮茶环境倏然再现,产生了恍惚。一杯当年的阳羡茶从柴门中飘然而至,怎么才一碗?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感觉对一个从茶者而言显得格外亲切。所以,在祭祀仪式三鞠躬结束后,我和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周兄文棠特地再次来到卢仝墓前,端起桌上茶碗,再次向茶仙卢仝奉上临别前的一杯茶。
从卢仝墓走下石阶,绕过卢仝塑像再下一层石阶便是卢仝碑亭,碑亭中央竖有清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书“卢仝故里”石碑一块。据说这是刘迈园在1911年回故土济源而书。关于这块碑还有一个传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进村抢劫时,见到“卢仝故里”碑突然下马向石碑三鞠躬,然后带领日本兵匆匆离去,而今日思礼村所在也因此免遭鬼子抢劫和烧杀。原来,卢仝的《七碗茶歌》对日本影响深远,这位日本军官是茶道的虔诚者,见到这个村居然是茶仙卢仝故里,兴许是卢仝声名远播,让日本兵不敢越雷池,胡作非为。当然,这毕竟是一个传说,但后来有日本茶道研究者小川后乐在其《玉川子其人》一书中说卢仝是日本煎茶道的始祖,倒也证实了卢仝的确对日本茶道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不惟如此,小川后乐先生曾三次来到济源追寻卢仝的遗迹,缅怀卢仝“七碗”文风。
离开思礼村回到宾馆用餐后,就开始准备下午研讨会的演讲文稿。在演讲中,当我在谈到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时,我列举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三百多首诗篇与卢仝有关,实际上我的演讲始终处在一种感动与被感动的状态里。一首《七碗茶歌》居然能够打动古代几百位诗人的茶心,并且在不断追赶卢仝诗韵茶话的步伐上从未停歇。直至今日,现代文人和茶人仍以卢仝“两腋清风”和“七碗”作为写诗的“基调”,继续唱诵。可见卢仝在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崇高而又深远。
学术研讨会结束的当晚,当地茶友陶小云相邀前往“道茶香”品茗,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茶仙卢仝研究中心秘书长李菊月大姐作陪,又让我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李大姐近年对卢仝茶文化研究硕果显著,而且毅力可嘉,让人深感敬佩。茶友陶小云用心良苦,拿出了自己在王屋山上亲采亲做的茶款待。据李大姐介绍,这是一款卢仝家乡当地茶,而且在王屋山上只有几十棵茶树,是当年“南茶北移”时由当地知青种下后一直疏于管理,默默与王屋山相伴了几十年。一听此话,我等茶友兴趣顿生,带着一份对卢仝思念的激情,左泡右看,右闻左探,从茶型、汤色、叶底到品其味,通通捋了一遍。端起闻香,轻呷一口,缕缕恬淡之香似乎有了新的安慰和领悟,卢仝故里品“卢仝茶”,明白事荣物枯,物是人非,原自有序,境随心移到今日之悟——读王屋山,令人产生对愚公移山的敬畏;看济渎庙,让人感叹江、河、淮、济为“四渎”的伟大;走进阳台宫,使人联想起求仙问道的清风满怀。王屋山、济渎庙、阳台宫的历史,何曾离开过卢仝?卢仝在哪里?哦,全都浸泡在当下一杯茶中。
游走卢仝故里,感触良多。从河北与河南的卢仝渊源来说,卢仝是济源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也可以说是涿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但这张文化名片却在济源人手中闪耀生辉,2011年,“茶仙”卢仝煎茶技艺顺利入选了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点上,济源要比涿州更会做事。不是吗?涿州空有“范阳卢氏宗祠”,对一些历史名人的挖掘显得势单力薄。乾隆形容卢仝是“范阳见说风生腋”,这种对范阳卢仝的褒义用心还体现在乾隆发誓“不学卢仝句太狂”的称羡,只可惜当今范阳人没有听见。然而,每当我沉浸在卢仝的诗韵茶话中,内心泛起幽幽思古之情,又当清新可人的蓬莱仙茶伴随着袅袅腾升而起的“七碗茶歌”时,那种惬意和感动在交替滚动之间,突然醒悟:卢仝七碗茶歌永远是属于天下茶人的!
上一篇 : 汤玛士·立顿 立顿红茶的创办人
下一篇 : 于丹:品茶趣,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