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炯:为名山茶业事业竭诚奉献
发布时间:2012-12-17 00:00:00
发布时间:2012-12-17 00:00:00
杨天炯,四川省会东县人,高级农艺师,1960年考入西南农学院就读茶叶专科,1962年毕业分配到名山县工作,2003年5月在名山县政协退休。
参加工作40多年,曾任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茶场技术员,名山县茶厂副厂长、农艺师、高级农艺师,雅安市科技拔尖人才,名山县科协副主席,名山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场长,政协四川省六届委员,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政协名山县委员会三、四、五届副主席,四川省茶叶学会理事,四川省茶业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雅安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雅安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名山县茶叶学会、茶业协会、茶业商会三会理事长,中国茶叶学会会员。
主要贡献40多年来,杨天炯同志在名山茶业事业生涯中竭诚奉献,在茶树裁培、良种开发、茶叶加工、标准制定、茶叶科研、品牌打造等方面竭尽全力,抓住机遇、申报项目、编撰论着、传承事业。由于工作尽心尽职,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肯定、有关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先后被中国科协及省、市、县科协与省、市、县级有关单位评为先进个人20多次,获国家科委及省、市、县科研成果奖20项,主编《蒙山茶事通览》,撰写论文100多篇,有20多篇获省、市、县优秀论文奖,受省、市、县企事业单位聘请指导与工作26项次。现将杨天炯同志的事迹简述于后。
1、茶树栽培 规范种植杨天炯同志,1988年在建设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中,对茶园种植方式和密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大行距150cm±15cm,小行距35cm±15cm,实行双行单株错株条植、株距16cm±4cm,每亩种植5000株至6000株。1998年以杨天炯为主要起草人制定《蒙山茶综合标准》将以上种植方式写入了标准中,在全县应用。2001年制定《蒙山茶》国家标准时,他又将以上规定的种植方式列入标准中,从2002年至2008年底,按《蒙山茶》标准规范种植的茶园有20多万亩。
2、茶树良种 开发利用名山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发展茶树良种,茶界人士非常关注。1986年初杨天炯同志代为名山县政府起草的《名山县关于建立千亩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的请示报告》由雅安地区计委、农业局转报省计委、省农牧厅又转报国家农牧渔业部。1986年10月由农牧渔业部农业局(甲方),四川省农牧厅(乙方),雅安地区农业局、名山县人民政府(丙方),三方四家在北京签订《四川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协议书》。
1989年名山县人民政府以名山[1989]2号文《关于建立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的通知》,同意建立“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杨天炯同志兼任场长。
1987年10月开始拔款,至1990年7月底止,共投资168万元,在近三年时间的建设,所建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
“良种场”的建设投产带动了名山县茶农发展茶树良种与茶园建设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年至2008年的18年间,名山县发展良种茶园20多万亩,用茶苗13亿株,调给省内与外省无性系良种茶苗约50亿株,可发展良种茶园83万亩。2004年名山县茶树良种场被列为“四川省万亩观光茶园”。
3、茶叶加工 承先?后名山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产品种类繁多,但未查到蒙顶石花、蒙顶黄芽、蒙顶甘露工艺技术的记载。
1963年至1965年杨天炯技术员在蒙山茶场与工人一道,系统地研究总结出蒙顶黄芽(属黄茶类)、蒙顶石花、蒙顶甘露(属绿茶类)三种名茶工艺技术,先后被载入全国高等院校《制茶学》、《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国名茶志》与有关书刊、杂志上刊出。
1965年杨天炯同志与工人一道首次生产炒青精制成品茶,1967年利用绿茶精制后的副料与五、六级毛茶原料,制成蒙顶沱茶,1968年由南边做庄茶发展为生产康砖茶和金尖茶,将茶园所生产的原料加工成蒙山茶的系列产品,充分发挥了原料的经济价值。
4、茶叶标准 国内先进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从事茶业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涉茶部门,对稳定提高蒙山茶产品质量都十分重视。杨天炯同志1983年首次制定了《三级茉莉花茶》企业标准,1984年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雅安地区《茉莉花茶》地方标准,1986年接受四川省标准计量管理局制定四川省《茉莉花茶》地方标准,是四川省首次发布实施的茶叶地方标准。随后又制定了《四川省名茶:蒙顶石花、蒙顶黄芽、蒙山春露》,《四川名茶指标检验方法》,《茉莉花茶工艺技术》等标准。为实施《名山县茶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998年制定《蒙山茶综合标准》。2001年11月14日在北京对以杨天炯为主要起草人起草的《蒙山茶》国家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蒙山茶》国家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全票通过审定,将“蒙山茶”系统完整地展现给世人。2006年3月至2007年4月杨天炯同志主持制定了《蒙山茶》实物标准样品(试行样品)31只,至此完成了对“蒙山茶”地域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5、茶叶科研 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杨天炯同志在茶叶工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先后获得科研成果20项,其中获国家级成果奖证书1项,省级4项,市厅级9项,县级6项。
1982年“蒙山春露”名优茶研制成功,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新产品奖。1986年至1988年杨天炯同志承担四川省科委批准的《蒙山名茶制作工艺技术开发》“星火计划”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名茶采摘技术推广到全县农村,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发展茶园的积极性,名茶加工由蒙山茶场独家生产推广到、名山茶厂、双河茶厂、供销社茶厂三家生产。在实施项目期间培训了技术员126人/次,采制人员4513人/次。该项目的园满完成,获得了四川省星火办“星火计划”二等奖。1989年又承担省科委星火办“星火计划“《推广蒙山茶制作新工艺,提高名茶质量、产量》项目。在项目执行中大力举办名茶采摘技术培训班,推广《蒙山春露工艺技术》,推广机制名茶科研成果,使蒙山名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带动了雅安地区的名茶生产。该项目的全面完成,获得“雅安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两次“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将采制名优茶技术普及到全县为后来生产名优茶、机具制茶,一年春、夏、秋三季生产名优茶奠定了基础。
6、茶叶品牌 打造高端杨天炯同志组织申报“蒙顶”“蒙山”“理真”“蜀蒙”商标注册,2001年又不失时机地撰写了《申请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报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1年第35号:“现批准自即日起正式对蒙山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从此“蒙山茶”享有了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民待遇。《蒙山茶》国家标准可在国际贸易中采用。2002年杨天炯理事长以名山县茶业协会为申请人,撰稿申报“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其间经过波折,终于在2004年3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通知领取注册号为3283044的《商标注册证》。
7、抓住机遇 申报项目1999年国家在四川省长江上游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2000年11月杨天炯同志为名山县人民政府编撰《名山县产业化开发蒙山名优茶可行研究报告》中写道:“调整高岗抽水灌溉田2万亩、受风灾严重的旱地2万亩、改造残次林1万亩来建设新茶园5万亩”。2001年10月杨天炯同志为名山县人民政府再次编报《名山县新建10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又提出:“从2001年起调整高岗抽水灌溉田4万亩,受风灾严重的旱地4万亩,改造残次林2万亩来建设新茶园10万亩。
2002年9月1日至3日“四川省茶叶产业化工作会议”在乐山召开,副省长邹广严在《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奋力推进川茶产业化经营新跨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省计委、林业部门要把退耕还茶纳入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在名山县领导和林业局、农业局、计委等有关部门的努力下,积极争取退耕还茶指标10多万亩,使名山县茶产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
8、受聘工作 竭尽全力1982年杨天炯同志接受四川省农牧厅聘请,为省名优茶评委,并任评委组长。1986年杨天炯同志接受四川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聘请,为技术委员,在宣传贯彻四川省地方标准《茉莉花茶》时,讲述了制定茉莉花茶标准的起草说明,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从1987年起四川省各地制定地方标准如雨后春笋,到1990年的三年间全省就制定了20多项地方名优茶标准。2001年接受雅安名山西藏朗赛茶厂聘请,为技术经济顾问,为该厂规划设计了厂房布置图。2005年接受名山县人民政府的聘请,为“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为该馆设计提供编辑了“蒙顶山茶”展馆的全部资料。
9、编撰论着 传承事业杨天炯同志在他几十年的工作中,勤于搜集保存整理资料,为他撰写论文、编撰项目、编辑专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撰写的论文有100多篇,有20多篇被省市县有关单位评为优秀论文。
2003年杨天炯同志特邀茶界朋友编撰《蒙山茶事通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山茶事通览》记述了蒙山茶悠久而丰富的文化,有史事的记载,有俚语的佳话,有诗词的颂扬,有丹青的描绘,更有生产技术的论述。该着作的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已被雅安市图书馆、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名山县档案馆、名山县志办公室、名山县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名山县图书馆等单位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