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茶人——郑泉芳
发布时间:2013-04-09 00:00:00
发布时间:2013-04-09 00:00:00
春暖花开,径山茶进入了开采旺季,人们又在热切关注径山茶业生产。而我市有位百岁老人,名叫郑泉芳, 他出生在茶乡,曾在余杭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直到67岁才退休,应该是目前全市在世年龄最高的茶人,而他与径山茶业也有着颇深的渊源。
种茶能手当劳模
郑泉芳出生在茶乡龙坞,解放时,属杭县留下区龙坞乡。他所在大队共有四个小队,每个小队的人并不多,大概只有10多户人家40多人,整个小队则差不多100多亩茶地,平均每人只有2亩多茶地。
郑泉芳在大岭场里种茶叶,比起别人算是多的,一个月大概能出产20多担干茶,成为当地种茶能手。1952年,浙江省评选首届劳动模范,他成为当时杭县10位首届省劳模之一。目前,首届10位劳模只剩下他一人还健在了。
结缘余杭茶业
1960年,郑泉芳在留下区供销社工作。后来,临平成立了农科所,要抽两个人去当茶业干部,而他原先就懂茶叶,便被选中去了临平农科所,与余杭茶业的姻缘由此开始。
当时,在杭县,他去过石濑、潘板、长乐、双溪等地,蹲点搞茶叶种植,从1万亩茶园面积,很快发展扩大到了10万亩。郑泉芳在潘板漕桥帮助发展20亩茶地,他认为,茶叶想要高产,就要种得密集,管理时肥料要施足,一亩地基本上要施300斤菜饼。他说:“一年种,两年采,三年炒上百斤”。当地茶农看到他种的茶叶长势好、收入高,很是欢迎。
有一年,郑泉芳接到茶叶种植推广任务,去一个叫“杨家外”的地方蹲点。那时,梅家坞茶叶高产出名,亩产量300斤,而杨家外要与梅家坞比一比。最初,由于山坡比较陡峭,水土很容易流失。为了种植好茶叶,他和茶农一起开动脑筋,采取梯档形式,防止水土流失,才能保证茶叶生长。结果鲜叶亩产量也能达到300斤,从而树立了杭县种茶第一块牌子。
后来,因为茶叶经济效益好,为了使山坡滚出“黄金”,山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并要求一个乡一年产一万担茶叶,一个县一年产十万担茶叶。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哪里要发展茶叶,郑泉芳就去哪里蹲点。他去石濑试验场,并在那儿发动种茶,白天活来不及干,晚上还去开山、种茶叶,十分辛苦;他又去过长乐林场,那里原先就有个茶叶干部,他去了那里之后,两人就一起在林场里办起了茶场;他去过闲林的方家山,在那里办起了茶场,响应“粮茶平起”的号召,大力发展茶叶。
径山茶创新元老
郑泉芳说,以前的径山,茶叶并不多,东两亩,西两亩,山峰上几乎是没有茶树的。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恢复创新“径山茶”,乡村干部和农民在径山下农家开会,并等着他去指导。
那天,郑泉芳乘坐公交车到了潘板,已是晚上5点了,这时再没有车子可乘进山里。他只能一边问路一边走,晚饭没吃肚子饿了,他就在途中小店买了一包酥糖垫肚子,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开会地点,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在会上,大家一起研究如何种好茶叶的措施,郑泉芳积极献计献策。
第二天一早,他就与农民一起上山考察,分析土壤和栽种条件。当地干部群众都相信他的权威,只要他说这个山上可以种茶,就马上行动。而对茶叶栽种技术颇具实践经验的他,到山上用脚一踩,发现土质很松,就知道这里非常适合种茶叶,于是他们就在径山上开辟了种茶基地。从那时起,径山上的茶园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他可谓是“径山茶”恢复创新的“元老”,也见证了“径山茶”的恢复创新发展过程。
援助他乡种茶
为了发展茶产业,郑泉芳还曾帮助他乡种植茶叶,近至临安、建德、淳安等地,远至云南、贵州等地指导种茶。
有一年,他去临安青山湖指导茶叶种植,需要乘船过河,一条船上乘了几十个人,由于人员过多过重,导致了船只侧翻,发生了亡人事故。所幸不会游泳的郑泉芳还没下船,他站在岸上目睹了这一幕发生,感到十分后怕。过后,他们十几个人上了另一条船,去目的地看了茶叶。看后,他建议当地山坡建起梯档模式种植茶叶,结果实现了斜坡茶叶高产的目标。
长寿秘诀找乐趣
如今,郑泉芳虽然已经百岁,却还是闲不下来,非常喜欢看戏,只要哪里有演戏,他就往哪里跑,从中寻找乐趣,丰富生活。今年正月里,家住西湖区转塘街道大清社区大岭的郑泉芳就自己乘公交车去转塘看了十天戏剧表演,这还不算远的。去年,他还独自乘坐公交车,连续几次去萧山赶集看戏。
郑泉芳生有2子3女,如今四代同堂,子孙后代约有50人,拥有一个幸福大家庭,现在经济条件都好了,他就住在二儿子郑宝法家里安享晚年,一家人其乐融融,他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家人很好的照顾。
说起长寿,郑泉芳觉得也没什么秘诀,主要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其次就是多喝水、多吃蔬菜,加上有规律的生活。他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中午吃完午饭后午睡1个多小时,早早吃过晚饭,7点多看会儿电视就睡觉了。
眼下,又到“径山茶”出产季节,他也十分关切“径山茶”生产。还力所能及指点家里的茶叶生产。
上一篇 : 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林文侨
下一篇 : 胡明方:营销云南的普洱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