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盛良:一个岩茶世家第六代继承人的文化叙事

发布时间:2014-03-03 00:00:00

 余盛良,武夷山市擎天岩厂厂长,习茶18年,是余家第六代继承人,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岩茶世家背后,在这个不到40岁的茶人身上,这些年,也发生了一些风生水起的故事。

茶人缘起

一进门,我们很自然观察到他门店悬挂的字画,原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的题字就有2幅,“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以人为本、为民造福”。

故事就从这里说起,如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很自然继承了自家的茶产业,那时候他就立志,“我会做出最好的岩茶,送给曾经培养过我们民兵成长的部队首长品尝。”和父辈们一起种茶、制茶、卖茶,他学得最勤,做得最实,进步也最快,闲暇时间,文化水平不高的他,饱读武夷山人文历史的书,还有茶文化茶叶生产与制作的专业书,遇到不懂的、难懂的,寻到资历深厚的茶老师,他总要问个明白。他认为,要从事茶业,练好内功绝对有必要。如今的他,自学成才,已揽获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技师等殊荣。

每年,他都会带领大学生来学习采茶、制茶。在他看来,泡茶简单,但却是需要在所有的东西都学到了之后才能达到的“简单”。首先是茶技,如水温的掌控、茶品的理解、茶器的选择;然后是茶艺,泡茶的手法、节奏、环境、服饰、仪表等要与茶艺所表达的主题相契合;第三层才是茶道,上升到个人的修为。这时候茶已经带有了精神层面的思想来和生活相融;第四层则一切回归本源。

“人们对茶寄托的、要求的,需要通过恰当的人来实现。习茶、悟茶、从技到艺,到道,这就是我最终想要告诉学生的。”余盛良说。对茶的爱惜与善意,延续到余盛良的生活中。

十年后,一次机缘,让他兑现了自己亲手将好茶奉给首长品尝的承诺。国家军委副主席来武夷山视察,他来到岩茶村,不仅品尝到了这位民兵营长做出的好茶,还被他土生土长的创业精神打动,欣然为他的厂题下“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寓意好男儿,志在撑起一片蓝天。

尊崇自然

所谓“客土”,是一种成本很高的原生态养护方式,要将茶树下的旧土全都换成新鲜的红壤,既费时还耗力,不过尤其适合这类质优价高的牛栏坑肉桂,这里几十亩茶园,一年产的茶也就五六百斤,一斤精茶普遍能出售1000多元,所以茶农们舍尽血本来“伺候”。

茶喝了两三泡后,余盛良开始说茶。我们村的茶为什么好?归根结底就是自然环境。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非常大。通过麻雀、茶毛虫等生物链治虫,茶叶就能接近有机食品的标准,山上植被增加了,过强的日照就可以被树木遮挡,保证茶树生长的潮湿度,负氧离子含量也高了。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头经过漫长风化形成的土壤,它的PH值等特性和别处不一样。在这样土壤里的茶树是长不大的,所以,我们武夷岩茶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就是“岩韵”,也就是“岩骨花香”。

“为了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少了,自觉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除草和生物杀虫,甚至上面说的‘客土’,这样武夷山的生态也能越来越好!”

“有的人喝茶一味单纯地强调甘甜,不容忍一丁点的苦涩。”在余盛良看来,一杯茶,香、甜、涩、苦都要有,不必去回避苦涩味,自然的滋味最重要,略带苦涩而口感丰富的茶才能带给人绵绵不绝的惊喜。“

他说:“如果只追求甜,还不如去喝糖水,何必喝茶呢?”

遗物见证

道观石秤砣、光绪瓷秤砣、文革茶叶罐……这三件宝贝是余盛良的传家宝,我们有幸目睹与见证了它们的风采与历史。

“我要好好保护我家的这三件宝贝,虽然称不上金贵,但却是见证了我们余家世代做茶的历史。”瓷秤砣,它凝聚了清代余氏茶商的一番心思,秤砣不大,可压百斤,正好是一担茶叶重量的标准值,为什么要用瓷做呢?余盛良的解读让我们信服,“这瓷易碎,用它做秤砣,时常受到磕碰,就时常警示我们做生意要小心,权衡公平,别砸坏了自家名声!”家中还有一只石秤砣,它体型粗犷厚重,是民国时期的遗物。余盛良,说得很幽默,卖茶叶是有机会赚大钱的,但我们茶农朴实,货真价实,就像这朴实的石秤砣;第三件宝是“文革”遗物,一个茶叶罐,他又打趣道:“茶叶香不算数,还得有文革味。”只见茶叶罐上印着毛主席语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同志们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如今看来,这一句毛主席语录,不是广告,却胜似广告!

我的曾祖父余培信,再往上一代,就记不清了,只知道叫余顺里,生于光绪元年。听父亲余清命常说,先祖们为了给晋商提供岩茶货品,他们要把茶叶从武夷山送到江西河口,他们挑着茶叶,行走于闽赣古道上,一枚咸蛋能吃两天,原来,那时先辈贩茶时,旅途上要自备饭菜,咸蛋好保存,亦是下饭的好菜。从武夷山出发,到江西河口,来回等五六天,行程数百里,路上下饭的菜,仅靠一枚咸蛋,说起来有点传奇。每每听父亲回忆起这些茶的往事,他也似乎能感觉到残留在口腔中的那种咸。

茶乡情结

茶乡里长大的孩子,总带着茶乡的情结。茶话一开,挡也挡不住,余盛良是个很随性爽直的人,他爱茶惜茶,不仅把自家茶经营得一年比一年好,还兼任村支部副书记,他的根在故乡的茶园里,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会忘记去振兴岩茶村的事业,看到村里一年一度的斗茶赛名气越发大了,他倍感骄傲。

他啜着茶,慢品慢聊,“我们家做茶已经是第六代了,岩茶村做茶历史更长,有八百余年。武夷山自古以来斗茶之风盛行,而与此相应的是茶文化的大力传播与发展。据说,九曲溪边有一处叫‘镜台’的地方,大诗人陆游就曾经在此主持过皇家的斗茶活动。斗茶可以很好的展示一个地方茶叶优良品质、推广饮茶之风,而茶客们也可以在斗茶中品味各种茶品,畅享大自然的回甘。近几年,这一民间斗茶的习俗搞得更热闹了,已经成为标准化的赛事、技术交流的平台和品牌推广的渠道。 ”由此,那日,我们也跟着附庸风雅了一番。

的确,连续举办5届的斗茶赛“斗”出了经济效益,每年收入最多的茶农达到几百万元不等,这个岩茶村里的茶农都盖起了小洋楼,办起了标准化茶厂。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