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问茶
发布时间:2014-05-27 00:00:00
发布时间:2014-05-27 00:00:00
品茶是需要底蕴的。比如有一分闲适心境,比如有茶知识的蓄积,比如有三两个知己朋友氛围。这些,对于红尘中碌碌为生存而折腾的我来说多少有点欠缺的。偶尔,闲来无事宅家读书之时,捧一杯茶,解渴或者驱困而已。
喜欢绿茶,也晓得龙井,但不懂贵贱,独对“金山翠芽”情有独钟。但是,我却是在这个春雨绵绵的雾天,才晓得“金山翠芽”的首创居然是远在句容下蜀。这出乎我的意料。
揣着好奇,问茶下蜀。
一路,春雨若有若无地下着,各式花,各式树,红红绿绿地牵着。
江南的春天,硬生生地被各式的花所铺陈着。随便一看,随便一指,大块大块黄着的是漫地的油菜花;高高低低粉着紫着的是桃花、海棠、樱花;泼泼洒洒白着的是梨花。
下车的地方,下蜀窑业茶园。有农人在细雨中采茶。
举目远望,持单反,想摄下雨中茶叶的生姿。雾气弥漫,满眼尽是绿得近乎油黑的茶树。深呼吸,满鼻的是雨中茶树的清香。
细雨,薄雾,新茶,故旧,难得的品茶意境在一个陌生的乡村不期而遇。
提到茶,便想起了水。相对于镇江的茶来说,镇江的水还是很有知名度的。茶圣陆羽将镇江中冷泉的水命名为“天下第一泉”,想来肯定有他的理由。
我于茶没有多少探究。茶叶专家介绍,无论是世纪之初在巴拿马获金奖的“云雾茶”,还是上世纪80年代跻身中国十大创新品牌的“金山翠芽”,其妙处都是渊源于句容独特的土壤结构和气候因素。而面对我对茶叶和当地水源之间关联的问询,没有人给我一个明晰的解释。
于是,我想到了龙井。金山翠芽的外形与龙井极为相似,都是扁形。因为文化,让龙井茶盛名于世,代代相传。眼前的下蜀“金山翠芽”,为什么不可以走得更远。
西湖出产茶叶的历史悠久,但“龙井”知名,源于一口井,源于一个高僧,源于那位高僧井周与道友、文友、茶友的诗文唱和品茶活动,更源于历代文人不断渲染的茶文化。辩才无疑是龙井茶出名的滥觞。
龙井和龙井茶的传说,宋代的《舆地纪胜》《淳祐临安志》有记录,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也有记录,其悠久的历史甚至追溯到三国时代。正是因为龙井茶的上乘茶质和茶叶制法,在宋代就形成了特定的饮法和茶文化,才有了今天的茶中“王位”。
那么,下蜀乃至句容的茶呢?句容境内,文化渊源厚深,同样大有文章可做。且不说武岐山上刘伯温种下的老茶树,且不说巴拿马金奖的云雾茶,单就句容境内的宝华山、茅山,瓦屋山、小九寨,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句容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曾引得“山中宰相”陶弘景久居深藏,曾引得“茅氏三兄弟”的久居修炼,曾引得葛洪久居炼丹。句容历来为道家佛家圣地,都说“茶禅一味”,倘若句容人将句容茶的妙处和先人炼丹长寿等史料牵连起来,传说也好,史实也罢,未必不是很好地光大“金山翠芽”的大好契机。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再香的酒,也需要风的吹送,才能传入俗世人的耳际。再牛气的东西,没有人的推波助澜,是走不远的。更何况,在眼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各类媒体纷至沓来的喧嚣背景下,倘若依旧散兵游勇般的各自为战,再好的茶也会有山间落花流水的落寞。
下蜀种茶起源于什么时候,我找不到答案。下蜀窑业名称的由来,我也找不到答案。而据说,句容境内武岐山上关于那棵老茶树的历史也可以上溯到明朝,刘伯温种茶树原本是想“断当地王者之气保大明皇家家业”,而今,茶树犹在,帝王已逝。再烜赫的政绩也敌不过岁月的流逝。而窑业村落的历史,也可以上溯到明朝。因为有了制窑业才有了窑业村数百年的茶叶种植史,还是有了茶叶才兴盛了当地制窑业,这也是当地茶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的地方。看到窑业村口那座沁润岁月沧桑的老窑,我倒是觉得不妨把它作成窑业村茶文化的一景。茶,尤其是绿茶是愈新愈香,而茶文化的承载则是愈老愈厚重。窑业,乃至下蜀,要想做好茶文化这个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十百千”计划让我们一行深深感觉到当地党委政府的睿智。当很多乡村集镇都在疯狂地大拆大建时,下蜀却明智地选择了发展茶叶果木青山绿水的绿色发展道路,他们没有单纯地靠买卖土地而毁绿致富,而是静下心来找寻适合农民适合未来发展的生态道路,这是最值得庆幸的。
因为雨,我没有看到那棵至今还蕴发勃勃生机的武岐山老茶树。因为没有亲见,我不妨大胆地想象一番,那棵老茶树下应该有点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吧。比如,记录刘伯温和那棵树关联传说的木牌子。比如历史上登临武岐山名人的诗文字画木屋展室。比如,从云雾茶到金山翠芽历史的陈列室。因为我晓得,在龙井,辩才和龙井茶的历史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甚至当年乾隆皇帝在龙井封的18棵“御树”也还幸存。
茶,因为文化而流传绵延。文化,因为茶而更添韵味。古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朋友交往,以茶代酒,既体现传统美德,也符合当今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时尚规定。龙井茶因为茶文化而名震四海。下蜀茶也会的。我信。
上一篇 : 茶境是一种心的灵动
下一篇 : 学会喝茶 其实是学会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