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猴坑村品太平猴魁

发布时间:2013-06-19 00:00:00

 今年谷雨前两天,与朋友去猴坑村采风。

猴坑村,黄山北麓太平县新明乡三合村的一个村民组。太平猴魁的创始地,也是核心产地。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浸润,猴魁之馈赠与品茗,已然成为心情的表述和身份的标签。

晚宿今称黄山区的太平县城。晨八点启程,约一小时,至赴猴坑村的必经地外孚渡口。但见一片市场氛围的渡口,却是“野渡无人舟自横”。以前到猴坑村都由此乘船进山。去年5月份起也可乘车上山。

陡峭而又弯多弯急的山路,一边贴山体,一边临没有护栏的悬崖,仅可通行一辆车。一个急转弯后,山上下来辆载客面包车。但见那辆车转而缓缓倒车,至山体一凹处停下让行并轻按喇叭致意。国内山山水水走过不少地方,此种文明行车只在宝岛行赴花莲的山路上遇过。

到猴坑村已是中午时分。村口竖着一块“村规民约”牌。“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造福子孙后代”,“任何人一律不准将不属于本村的干或鲜叶运到本村加工包装销售。”联想到上山途中,当地设卡检查,严禁携带干茶叶或当年鲜叶上山的情景。这监管与自律相结合的防假路径,对有关部门当是有益的启迪。

进村不远,便看见传说中的茶王树。开园不久,一根根红带子还挂在茶王树上,有人在拍照。百年历史的茶王树每年可采1斤多鲜叶,由其鲜叶制成的太平猴魁,曾创下50克6.1万元、100克20万元的拍卖价格。

海拔700余米的猴坑村,从地形上看,与其说是“坑”,还不如说是一条狭长的山沟。

正是茶季。着浅筒胶鞋,满脸倦容,背着篾篓的采茶女三三两两从山上下来。拾阶而上的水泥板路,宽不足三米,由东向南,曲径通幽般贯穿全村。比肩而立的村民住宅,沿着路两边随坡就势,倚山而建,密密匝匝叠床架屋般地向空中发展。村居多为四层楼房,二层、三层居少,水泥平顶。山水是村民的饮用水,村民洗衣服仍是棒槌搓衣板。不过。猴岗的水倒有些来历,方南山“猴魁真经”称,用猴岗水泡猴坑茶,乃太平两绝。

中午用餐在老叶家。饭前朋友们掼蛋,我则乘机观赏猴魁制作。

8名女工围坐在一楼的两张长桌前,一枝一枝的精心“拣尖”。 “拣尖”,就是将上午采摘地鲜叶,折下一芽两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一斤上品太平猴魁约1800个尖头。 “拣尖”剔除的芽叶、单片,制成茶叶称“魁尖片”。

北墙的平口深锅旁,一个臂膀文身的茶工在“杀青”。 随着小伙子单手在锅里忽翻、忽甩、忽抖,锅中的鲜叶腾挪跌宕,扬得高、撒得开、捞得净,极具观赏性。遗憾的是,向以木炭为燃料的杀青,现在有些茶农改用电锅了,这对猴魁的香味颇有影响。

杀青后的叶子,茶工再一片一片地理平理直,“捏尖”做形后,不重叠、不粘靠地放在约四厘米厚的方形木板上,技师将一个木结构、形似纱窗的筛网覆其上,用圆木滚轻轻滚压。

太平猴魁,由鲜叶采摘至成品茶,经拣尖、摊放、杀青、整形、头烘、二烘、三烘(足火)7道精致考究的手工工序。据老叶介绍,除去摊放, 8个茶工做一斤猴魁需四小时。正是百年传统工艺的刻意追求,才有太平猴魁“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 的独特形体。 2008年,太平猴魁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猴魁鲜叶采摘时间极为讲究。谷雨前后,鲜叶长出一芽三叶或四叶时开采,曰“开园”。至立夏停采,十五至二十天左右。一般上午采,午后拣尖,当天制成。一些有着商务需求的个人或企业,大都在这一期间吃住在山上,驻点茶农家。一俟所需茶叶量足,便交钱拿茶叶走人,到太平县城专业公司装盒。也有在山上装盒的。某客户携6000元买的10个青花瓷茶罐到猴坑村,5000元买了2斤猴魁后,当即在茶农家以370元的劳务费雇茶工分装。客户称当晚的应酬就能派上用场。自猴坑村买茶装盒的基本上是每听二两,逐盒称,极少有超过二两的

23户人家的猴坑村,家家是茶农、户户是茶商。从采茶到制茶,除关键工序茶农都雇工为之,一般十余人,大都来自阜阳地区

茶是猴坑村民的生机,也是其骄傲。1998年,茶农称“样品茶”的猴魁每斤200元。2012年猴坑村样品茶均价每斤4800余元。今年包括样品茶在内,猴魁均价比上年跌了1000多元。猴魁价跌人工费却涨,包住包吃喝,采茶每天80元,制茶每天200-300元。

猴坑村茶农很拽,因为猴坑村的太平猴魁从不下山交易。2000年,茶农户均年收入5000元。如今,猴坑村茶农一个茶季收入多者上百万,一般都在70万元山下。猴坑村民在太平县城都买有商品房,每年茶季后都下山住到城里,间或也上山打理茶园。 (原题《猴坑看茶》)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