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贵州茶产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8-05 00:00:00

贵州是全国茶叶资源大省和传统产大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很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贵州的茶产业与全国茶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的已经滞后。2006年全国茶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约占GDP(209407亿元)的0.24%,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50.9亿元)的1.27%;而贵州同期茶业产值6.15亿元(仅为全国茶产值的1.23%,居全国第12位),约占全省GDP的0.27%,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2.7%,茶园面积(6.93万公顷,居全国第8位),茶叶产量(2.40万吨,居全国第11位)。贵州的茶叶出口创汇几乎为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对加快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创新发展的思路,更加坚定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信心,有效组织、协同部署,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实现到2020年茶叶面积500万亩,茶产业全国第一的发展目标奋斗。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做大做强茶产业。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发展茶产业的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茶叶生产,茶产业既是贵州的传统产业,又可以发展壮大为贵州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宜茶山区农业结构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茶产业,对实现贵州生态现代化,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全国茶叶资源大省和传统产茶大省,向茶产业的大省强省迈进,贵州有优势,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

一是自然资源可开发潜力大。全省现有茶园面积104万亩,约占全省宜茶面积(745万亩)的14%,部分县(市、区)还可以实行退耕还茶,发展茶园的土地资源丰富;独特的低纬度亚热带气候使茶园的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浙江两省之间,气温、雨量、相对湿度、日照都非常适宜于茶叶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春茶销路优势明显;同时,茶叶采摘期一般可达7~8个月,比江浙一带茶区长,茶园封园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10月初,这些都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贵州生态环境适宜发展优质茶叶基地。山高雾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400余种),现有的104万亩茶园主要分布在无工业污染、绿色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的区域,且宜茶土壤中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适宜建设优质茶叶基地,具有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和健康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三是茶叶内在品质独特,增值空间大。喀斯特山区由于寡日照、散射光多、湿润、温凉、昼夜温差大的特征,既有利于茶树光合作用,又有利于茶叶氨基酸、水浸出物等物质的积累,因此形成了黔茶鲜爽、耐泡的特点。检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高出国家标准(34%)8.6~11.3个百分点。丰富的内含物质使贵州茶叶具有香高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高山云雾出好茶”由此而来,价格升值潜力大。同时,全省多数茶园普遍只采春茶(芽茶),且采摘率不高,春季茶青和夏秋茶又普遍没有得到利用,如果提高采摘率和资源利用率,每亩茶园至少还可提高收入2~3倍。四是生产成本低,市场和产业带动潜力大。茶产业中劳动力占茶叶生产成本的40%~50%,贵州农村劳动力价格(5~25元/天)平均比江苏、浙江等中东部(50~70元/天)低60%左右。全省煤炭和电力资源丰富,以加工干茶1斤耗电1度、耗煤3斤的标准计算,与江浙相比,大宗茶生产可降低电耗0.3元/斤、煤耗0 .5~0.6元/斤,茶产业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全国绿茶产量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80%,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而贵州茶叶总产量才2.40万吨,占全国绿茶消费量的5.6%,且正常投产茶园仅46.4万亩,市场拓展空间大。另外,茶饮料市场以每年10%以上速度递增,茶色素、茶多酚等茶叶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方兴未艾,以多采民族风情相结合的茶馆、茶楼、茶坊等休闲娱乐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都将进一步拓展茶叶的开发利用途径,延伸产业链,壮大茶产业。

二、创新思路,科学规划,营造环境做大做强茶产业。

贵州既有做大做优做强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存在茶园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名优茶专用无性系良种比例小(2006年为23.7%,低于全国32%的平均水平),单产水平、亩产值及茶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实力弱、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地方品牌多而杂、市场开拓不力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做大做强茶产业,需要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营造发展环境。

创新思路就是要树立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坚持环境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品质绿茶为方向,面向国内市场,发掘省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入一批省外优强企业,加强省外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优势和省内资源优势的嫁接,引导省内企业与省外优强企业联合、合作,鼓励各种方式的资产重组,支持发展“黔茶集团”或“黔茶”企业(基地)联盟,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打造1~2个黔茶公共品牌和一批黔茶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产、供、销各类专业化茶叶经济合作组织,提高茶叶生产、营销的组织化程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以茶叶企业带动形成联盟的以农户为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坚持依靠技进步,加强茶叶良种培育和质量标准建设等研究工作,提高茶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快产品和产业升级。

科学规划就是要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结合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劳动力素质、市场发育状况及茶叶种植历史等要素,分层次布局茶叶重点发展县、茶叶一般种植县,辐射带动茶农散户种植,根据交通区位,合理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化市场;遵循市场规律,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和布局茶叶加工和营销企业;围绕茶产业的发展需求,统筹布局科研开发、市场营销、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培训)等各项工作,支撑茶产业健康发展。

营造环境就是要针对茶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采取超常规的做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领导,有效组织,形成合力做大做强茶产业。

由于茶叶经济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大,茶产业周期长,市场培育难,短期难见政绩,特别是免征农林特产税后,茶叶基地生产环节不能给地方增加财税,经营环节的税收又难以如数征收,致使一些地方茶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多彩贵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坚强的领导、有效的组织是推动贵州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把茶产业的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加强指导,有效的组织,解决难题。有效的组织:一是省、地、县(市、区)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二是在认真贯彻落实“6号文件”责任分工的基础上,每年把任务具体分解到各单位(部门),纳入目标绩效管理,实施督办,使之切实履行职责;三是要善于处理好市场配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