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茶不是“爱喝”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12-05-29 00:00:00

,一个对话的平台,有文化,一脉因袭,千年传承。有产业,现实困境,无从突破。《茶周刊》本期起将推出系列报道“百业看茶”,选取来自各行各业各领域的爱茶人品评分析,聊他们选茶的标准,评茶的见地,对茶产业的思考,这将是一份打破固有思维方式,来自茶领域外的启示。看这一片香叶,嫩芽,怎样聚合产业、经济、文化。

思维一旦成定式,禁锢它的便不再是环境,而是思维本身。当下中国茶叶市场茶商茶人,爱茶论茶,多只看到茶,无视其他。排名世界前三的咖啡贸易公司图腾远东中国区总经理李博从事国际贸易数十年,他所在的图腾公司经营的强项正是咖啡与可可,那是茶的“死对头”。李博偏偏是个爱茶的人,通过一系列对比观照带来茶领域外的启示,融汇史学、经济、金融与政治,茶的那些故事与文化,看李博换个角度来解读。

另辟蹊径

茶不是“爱喝”那么简单

桌上一壶大红袍,5秒不到,已经出汤,茶汤移入公道杯,立时香气四溢。“这茶挺冲!”家乡在福建的李博格外偏爱武夷岩茶,岩茶里又独爱肉桂,“待客才泡大红袍,名气大嘛。”李博笑着调侃,他自己平常喝的必是肉桂。高香,醇厚,比大红袍更来得霸气,而这种生猛的霸气让人清醒,沉淀成了一份深思熟虑的睿智。

多年做国际贸易,李博有不少老外朋友,知道他爱喝茶,总会直来直去问些个乍听起来简单到似乎完全不必回答的问题。“比如他们会很好奇,为什么英国人喝茶,而近邻德法却是咖啡的天下?”

越简单的问题往往越不好回答。因为简单本身具有迷惑性,容易想当然地望文生义、浅尝辄止。英国人喝茶,就是“爱”喝吗?那这份迥异于欧洲大陆的“爱”又是哪儿“凭空”跳出来的呢?这些问题,国内研究也曾有涉及,但多“就茶言茶,从起步就忽视了同种饮品的比较选择,由此推出的结论也就有失偏颇”。李博说。

18世纪末,由于英国王室对茶的偏好,使得英国一开始做茶贸易,就在关税上定得非常高,茶叶关税成为皇室巨额开销的一大支撑。几乎是90%到120%的关税,而同期的欧洲各国的茶叶关税普遍只在10%到20%,远超欧洲其他国家的高价直接导致各国贩茶商人都把茶叶走私给了英国,这种状况整整持续了约200年。

几乎在同一时期,大量来自殖民地的咖啡贸易兴起,却主要供给其宗主国。茶和咖啡登陆欧洲,却奔赴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英国的红茶文化和德法的咖啡文化。“这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解读,目前没有任何国内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茶。”李博呷了一口茶,兴致勃勃。“这条脉络是国内的茶研究者非常容易忽视的。很多历史事件背后有茶的影子,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之紧密融合。不了解当时的环境,不会知道茶为什么会走进一个国家,其中缘由甚至和国家战略都息息相关。”

反观产业

寻找现实困扰根由

“2009年的时候,有种说法叫做‘7万茶企不如一家立顿’,业内反应很纠结,一面对立顿所谓的茶嗤之以鼻,一面对其火爆的市场分外眼红。”李博说,打个比方,中国茶是书香门第,英国茶是暴发户,发展时间短,起点高,英国从一开始对茶的观点就是商品,赚钱是第一要义,而茶从骨子里浸透着中国文化,梁启超都说,“不喝茶,还是中国人吗?”

“在立顿的刺激下让我们反观自己的茶产业出了问题,这种困惑同样需要到历史上去找原因。”

英国在进行大量茶贸易的时候也引进了茶种,在阿萨姆种茶。追溯英国阿萨姆的茶叶故事,同样要回溯到18世纪末。一面是上帝恩赐的肥美沃土与潮湿气候,一面是海外茶贸易如火如荼,这样的商机让英国早就急于扩展在阿萨姆的茶叶生产,他们把中国茶叶的种子带到印度,也把希望的种子寄托于此。大片茶园、廉价劳动力、工业化运作,又发明了各种制茶机器,英国从一开始就打下大规模生产基础。

对比中国则是完全不同的境况。如今困扰茶产业集约发展的,企业小、散,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一脉承袭,归咎到根源,茶是要和粮食抢土地的,先能吃饱肚子,才有心思种茶。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这是涉及国家安定的头等大事。粮食是根本。因此中国茶是自家门口,后院,山坡上,在不和口粮争地的情况下才种种喝喝。

“旧时奠定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今天走的茶叶道路和西方完全不同,也不可能相同。”另一个细节不容忽视,贡茶文化深入骨髓,使得自古国内茶业无比重视名优茶,“明前”,“龙井”,哪个山头,哪棵树,等等概念炒作之风盛行。

品质一致,产量稳定,能大量供应,这是英国做茶的法门,而中国讲究差异和独特,讲究物以稀为贵,“只有祁门红茶是个例外,其发展思路最接近西方贸易思路。正因为吻合了西方的操作观念和理念,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茶种比较被接受”。李博说。

对比观照

尚需茶人静心

“茶人之间最多的话题很像中国宋朝时期的斗茶,这个习气也延续到了今天,这也不能说不好,什么茶,什么品种,来自哪个山头,多少年代津津乐道,这无可厚非,品茶上茶的乐趣在其中,而且本身做茶生意的自己是专家才好推荐和销售,这是营销的方法,却不是研究的门道。”

研究茶需要把茶和其他商品的比价关系、替代关系都琢磨透了,才知道市场的走势,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茶,咖啡,啤酒,白酒,葡萄酒它们的关系大着呢。国内茶行业致命的缺陷是提到咖啡很厌恶,提到别国的茶很不屑,自己的产业问题无法解决,又拒绝能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故事营销未见得全盘否定,有历史、有独特的地理条件,有条特别的河流过,有特殊的人尝过,独特意味着稀缺,但是这样的理念很容易让产业做不大。”

产业问题,现实又难解,需要明晰来龙去脉,需要静下心来。对比观照,看它山之石能否攻玉,解除浮躁的心态。“拼命找炒作的热点。无法培育出一个健康持久的茶产业。”李博说。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并摄

这些年,李博一直在埋头于自己的研究,那是国内少有从历史、贸易的角度分析茶文化和当下茶叶市场的著作。纵,可对比历史;横,可参照产业。只在茶里看茶,看不明白。通过各种渠道找答案,在李博看来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探寻中会发现很多原本自己“以为”对的,其实多是以讹传讹。

参照啤酒的路径,这个纯粹的舶来品,在中国起步晚,但发展飞快,原来基本到县城都会有个啤酒厂。从1900年中国有第一家啤酒厂到今天,不过110年,中国啤酒产量就坐稳全球第一的交椅。今天,中国前四大啤酒集团燕京、青岛、华润和英博就占全中国产量50%以上。从啤酒产业的模式来看,中国选择了美国式的啤酒大工业,没有选择德国模式。那么,中国茶业应该怎么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才最健康,最高效,最有生命力呢?

德国的啤酒、法国的葡萄酒,今天中国茶业的困惑,100多年前人家都经历过,眼光对外很重要。中国茶叶推商超铺货的能力弱小,非要自己去满世界开专卖店,成本何止百倍,连财大气粗的啤酒产业都不敢蹚这条路,茶偏偏硬着头皮在这条路上爬。开个小门店,除了能兴致勃勃忽悠忽悠茶文化,接下来恐怕就只剩对着惨淡的销售发愁了。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