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 丁 ” 情 思 与 探 微

发布时间:2011-03-03 00:00:00

“ 苦 丁 ” 情 思 与 探 微

作者﹕

80年代﹐还在西部高原青海的时候﹐远在广西的女儿知家人嗜﹐每年都要从遥远的南疆托人带些南方的茶给我们。北方人爱喝花茶﹐带的花茶最多﹐间或捎带些微绿茶。高原气候寒冷﹐常以炖得浓酽的奶茶为饮﹐但仍改不了北方人爱喝花茶的习惯。每每冲泡花茶啜饮之时﹐女儿的情意﹑南方新茶的芳香﹐常使全家沉浸于温馨的氛围中。

七年前﹐举家来到广州﹐又落人另一种全新的茶俗﹐饭前必先饮茶(乌龙茶菊花茶功夫茶等)﹐一时尚难进入粤茶胜境。女儿仍经常带些花茶和绿茶来﹐说她带来的全是当年采摘﹑炮制的新茶﹐非市井坊间购得者可比。的确也如此﹐街上买来高等级的﹐也比不上带来的清馨﹐绝非为女儿情所致。

两三年前﹐又突然带来了一些“苦丁茶”。过去从未听说过这种茶﹐更没有吃过。女儿向我们介绍说﹐味道虽苦﹐但清热﹐除湿﹐可降高血压与胆固醇﹐特别适合老年人喝。良药苦口﹐既然如此之好﹐也别辜负了女儿的一番心意﹐我给老伴这么说﹐特别她又是高血压患者。这茶也真够苦的﹐老伴及孩子们只尝了一次﹐就再也无勇气问津了。

人们认为﹐世上之苦味莫过于黄连﹐而且常以“黄连苦命”﹐形容人生际遇的坎坷。苦丁之苦﹐我看不啻黄连。但我还是降伏对苦的恐惧﹐再苦也坚持喝下去﹐天长日久从少到多﹐我现在可以把它泡得浓浓的。心想反正是苦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坚信喝了对身体总会有好处的﹐所以饮苦丁茶成了我在家中的专利。

女儿听说﹐家中除我之外﹐无人问津苦丁﹐深深引以为憾。没过多久﹐她又带来了一些产于云南的苦丁茶﹐说是专门带给妈妈喝的。这种茶与桂粤苦丁﹐其形其味都大不相同﹐只是微微有点苦﹐苦中还泛点清香。此茶是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监制的﹐说是采取云南天然野生植物的叶片为原料而制成﹐内含味苦素﹑葡萄糖醛酸﹑植物固醇﹑维生素BC和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扁平的碎叶片较薄﹐还微微有点透明﹐倒很像云母的碎屑﹐它是深褐色而不是白色的。这种苦丁茶﹐很快就被怕苦的老伴所接受﹐并嘱咐大家谁也别喝她的这种云南苦丁。

它到底是用云南哪种野生自然植物叶片制成的﹖凭我浅薄的茶知识﹑是无从得到回答的﹐这便激起我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的愿望。

翻了几本谈茶的专着﹐在茶的品类中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黑茶﹑紧压茶等﹐各类下面又有什么普洱﹑白毫﹑龙井﹑毛尖﹑香片﹑双熏﹑乌龙……惟独不见苦丁茶。古代那么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道家禅师﹐谈茶论茶咏茶品茶之作﹐也不见有涉及苦丁茶的。是不是因其天生于山野间﹐其味极苦﹐只在民间为少数山民布衣享用﹐未能人流而进大雅之堂﹐才不见于茶书呢﹗更促使我要把它弄出个眉目来。

早年北京大学教授周作人(18855-1968年)﹐倒是写过一篇专论苦茶的文章。那是他1927年从新文化运动退下来后﹐其思想日趋消极﹐沉缅于饮茶与古玩﹐追求闲情逸致﹐与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并以苦茶庵老人自况。1934年其五十岁生日时﹐写了两首以喝茶为趣的自寿诗《偶作打油诗二首》﹐其中有“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之句﹐那不过是当时知识分子为国家内懮外患所困﹐藉用茶去排遣其郁闷心境的一种反映﹐故每称之谓“苦茶”﹐而并非指用“苦丁”泡制的苦茶。可先生的这两首诗在《人间世》发表后﹐新文化界的名人钱玄同﹑蔡元培﹑沈尹默﹑沉兼士﹑刘半农﹑林语堂等﹐均参予唱和品评﹐曾在新文化界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还有一位朋友﹐记起他在诗中说过“吃苦茶”的那句话﹐还当真买了一包苦丁茶送给他。他以此为契机﹐也就专门写了一篇谈“苦茶”的随笔式生活小品﹐刊在1935年3月13日的《益世报》上。说茶实在太苦﹐终于没有能够多吃。他也不知道苦丁茶是什么﹐于是就去查书﹐也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了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天地间﹐日本名曰唐茶日(Tocha)﹐一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

他还从清代药学家赵学敏(约1719-180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卷六中查到:

角辞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日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官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每斤银人钱。

他说:“茶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

接着﹐他又从类书中查到皋芦的几条﹐《广州记》云﹕

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南越志》则云﹕茗苦涩﹐亦谓之过罗。

《荣经》中也有类似的话﹕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之可通夜不眠。

他从上述记载得到总的印象是﹕“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芦云云本系上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引自同上书)。他只好从茶壶里拿出一片苦丁茶的叶片﹐平直展开﹐仔细看后发现﹐这乃是他家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枸朴树的叶﹐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乌龟壳。

循着先生提供的线索和思路﹐不是在茶书上寻﹐而是到药书﹑辞书上找﹐继续追下去﹐以求弄清六十多年前周先生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

经查﹐多方资料显示﹐苦丁茶主要为山茶科植物皋芦﹐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叶冬青的叶子为原料而制成。

皋芦﹐据《中药大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载﹐它属山茶科﹐常绿灌木﹐全体与茶相似﹐惟枝干较粗大。叶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7厘米﹐锯齿缘。花腹生﹐白色﹐此茶花略大……分布云南﹑四川等地。性味涩。这与周作人先生从日本书上查到的﹐基本相同。它在日本叫“唐茶”﹐说明很早就传入了日本。皋芦的异名很多﹐有过罗﹑枸罗﹑物罗(《南越志》)﹑瓜芦(南朝陶弘景)﹑若登(《本草纲目》)﹑苦丁(《南越笔记》)。

枸骨﹐据《辞海》﹑《中药大辞典》介绍﹐其属于冬青科﹐常绿灌木及小乔木﹐叶革质﹐长椭圆状﹐四方形﹐有三四个硬齿刺﹐开小白花。中医称功劳叶﹐味微苦甘。分布于我国中部至东部。它的别名有﹕猫儿刺﹑老鼠刺﹑老虎刺﹑羊角刺﹑八角刺﹑枸骨刺﹑苟青苈等。周作人先生当年怀疑由十大功劳叶所制角刺茶(亦曰苦丁)与皋芦并非一物﹐是有道理的。但他说“茶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则有误。十大功劳属于小檗科﹐老鼠刺(即枸骨)则属于冬青科。而且中医所谓功劳叶﹐自然也包括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兼采十大功劳叶”﹐实际指的都是枸骨叶﹐而并非五加皮树的叶子。《辞海》“十大功劳”条目﹐也特别指出“江苏﹑浙江一带药材中所用功劳叶﹐均为枸骨叶”。也就是周先生所说家乡俗名坟头树枸朴的叶子。

大叶冬青﹐又名苦灯茶(《本草求原》)﹐冬青科﹐常绿乔木﹐叶呈卵状长椭圆形﹐草质﹐不皱缩。有的纵向微卷曲﹐上面黄线或灰绿色﹐有光泽﹐味苦涩﹐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等长江以南各地。

但苦丁茶的品种较为复杂﹐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安徽地区﹐还有种与一般粗茶极为相似的苦丁茶﹐外表绿褐色或黄绿色﹐用沸水泡开后﹐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它是用茶叶加枸骨叶煎汁焙制而成﹐浸液味苦﹐浓者不堪人口﹐与普通茶叶大不相同。周作人先生的朋友当年送给他的那包﹐可能就是这种苦丁茶﹐由于其味实在太苦﹐所以他始终没能多吃。以后他认出就是边有锯齿﹐即家乡枸朴(即枸骨)树的叶子。

在四川﹑贵州还有用女贞的叶子作苦丁茶的。女贞﹐属木犀科﹐常绿灌木和乔木﹐叶对生革质﹐卵状披针形﹐开白花。生长于华南和长江流域各地。庭园种植﹐常被人误为冬青。《辞海》冬青条还指出“此外如女贞﹑柞木等﹐通俗亦称冬青”。贵州还有一种叫作苦茶叶的植物﹐异名小白腊﹑苦味散﹑苦丁茶的民间药物﹐为木犀科植物日本毛女贞的叶。

植物中惟有一种叫作苦丁﹐而又与苦丁茶无关的﹐那就是见于《四川中药志》叫作小山萝卜﹑龙喳口﹑叉头草﹑蛾子草的﹐是种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实指的是台湾高苣的全草。

那么味道微甘苦的云南苦丁条﹐究竟是由哪种植物的叶子炮制而成的呢﹖云贵高原是我国茶叶最早的出产地﹐那里茶植物种类繁多﹐如皋芦﹑女贞等均有生长﹐不经实地考察﹐是很难说清楚的。

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种苦丁茶﹐要说比较地道的﹐总也少不了产于广东肇庆鼎湖山的极品大叶冬青苦丁茶。它是生长于无任何污染和云雾绕绕的鼎湖山原始森林中﹐是冬青科的高大常绿乔木。此一大叶冬青﹐是聚天地之精华﹐聚鼎湖之灵气的野生天然植物。据近代中山医科大学教研室研究﹐对防止血胆固醇及油脂的上升﹐有明显的作用。用二至三个叶片﹐就能泡出三至五壶茶﹐其汤色淡绿略带透明﹐常温存放一周﹐也不变色变味。如在忙碌之暇或消闲之时﹐无论是自斟自饮或会亲会友﹐端上一杯慢细啜饮﹐苦后可品到甘醇﹐既是一种享受﹐又能强身健体﹐岂不快哉﹗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