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青岛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1-06-04 00:00:00
发布时间:2011-06-04 00:00:00
【颁布日期】2006-07-13
【实施日期】2006-07-13
【有效性】有效
【全文】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进一步推进青岛气象事业加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对于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市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地处中纬度,濒临黄海,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季风气候特点相当显著,各种天气现象比较活跃,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仅“十五”期间我市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能力,已成为我市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迅速,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观测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精细预报预测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各区市和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关心、重视和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创造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气象事业不断提高对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等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完善服务体系,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促进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发展,为“平安青岛、繁荣青岛、文明青岛、和谐青岛”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目标任务:大力实施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奥帆赛气象服务,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率先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整体实力在全国同级气象部门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一)完善一体化的大气综合观测自动化体系。建设地面自动站网、海上平台(含岛屿、船舶、浮标)观测网、能见度观测网、gps水汽探测网、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闪电定位系统、风廓线仪、激光测风雷达、流动气象台等组成的大气监测系统。按照平均间距城市5公里、乡村10-20公里布站原则进行自动站网建设,在胶州湾、崂山旅游风景区等重点区域适当加密布站。完成罗家营海洋气象探测中心建设,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气候观象台。
(二)强化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雷电、大气成分等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重点在数值预报模式解释应用订正、精细化预报系统、中短期综合天气预报系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做好影响我市的突发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三)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高性能计算系统,提高计算能力,建设容量为10t以上的海量存储和数据库系统,建设连接国家气象中心带宽达到4mbps的数字宽带网,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分发和共享能力。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盐业、林业、农业、民航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四、加强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气象网站、农村气象警报网,完善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和12121电话自动答询系统等公众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在主要交通枢纽、乡镇(街道)、重点林区、社区、大型工厂企业等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气象信息播发设施。
(二)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保障服务。围绕粮食安全,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重点开展粮食、花生、蔬菜、果品、茶叶等农作物种植区生态系统监测,增加对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森林生态环境气象的监测,监测内容逐步扩展到土壤属性、土壤含水量、地表类型、病虫害、作物最大需水量等与作物生态环境相关的项目。加强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结构区划、农作物适宜种植区区划、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产量、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估。建设平度、莱西两个农业气象示范基地,为青岛“百万亩粮食示范区”工程服务。
(三)强化气象、环境灾害预警应急服务。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的原则,把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之中,进一步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气象短信平台建设成为政府防灾减灾预警应急综合信息传输平台。针对当地多发气象灾害和潜在可能突发的公共事件特点,建设车载、海上移动气象台。切实做好海上救援、森林火灾、雷电灾害、地质灾害、核污染、化学污染、大气污染、传染病、暴发流行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及时组织气象灾害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建立畅通的气象灾情传递渠道。
(四)大力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
针对海洋气象预警预报和2008年奥帆赛气象服务特点,开发探测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系统,引进改造中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特别是研究开发奥帆赛场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模拟分析系统(1公里以下)。引进开发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建立0-12小时降水、大风、雷暴等概率预报和温度场预报,2-6小时降水等级、大风、冰雹、强雷电等的概率预报,0-2小时面降水量分布、冰雹直径分布、风向和风速分布、雷电强度分布预报等业务预报方法。建设奥帆赛场气象保障中心、奥帆赛气象服务网站、赛场气象信息显示屏、奥帆赛气象探测服务船。开发服务产品制作分发系统,向奥帆赛及相关活动提供全程滚动气象实况、预报、警报和其他个性化服务产品。利用奥帆赛气象保障的成功经验,全面建设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大力提升海上气象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构建城市气象服务系统、森林火灾预报服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预估系统和城市重点工程气象服务决策咨询系统。重点开展交通、高速公路、崂山及沿海旅游景点、重点森林防火区、近海海域、重大活动、城市卫生等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五、大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工作,制订全市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做好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选址前期气候资源评价和气候资源变化评估等工作,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气象依据。
(二)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实时监测系统、立体作业系统和作业指挥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我市上空的云水资源,以不断满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领域,由抗旱作业向增加水库蓄水作业拓展,积极开展为森林防火和灭火、植树造林、净化空气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增雨作业服务。在崂山山区建设以水库增水、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基地,在平度市建设以服务“百万亩粮食示范区”为目的的人工增雨防雹防霜冻示范基地。
六、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各区市、各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关心重视和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坚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当前,重点要落实好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切实加大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等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二)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工作制度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行政管理职能,重点加大对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气象信息传播、气象基础设施保护等活动监管的力度,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台站布局、业务流程、设备配置、技术标准、信息资料汇集与共享于一体的气象行业管理体系。
(三)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抓好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确立自主创新的目标、重点任务和科学技术支撑平台,努力创新气象发展模式。各区市、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气象科学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增强我市气象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强业战略,着力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以科技领军人才、业务科研骨干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要大力加强管理人才培养,切实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四)加强部门协调,推进气象事业加快发展。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协同气象部门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科技部门要为气象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撑;农业、林业、水利、水文、海洋、交通、环保、卫生、航空、港口等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业务协作。气象部门要主动和包括驻地部队在内的有关部门开展业务合作和课题研究,共同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和内涵,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